字词 | 鲜于璜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鲜于璜碑 【简介】: 全称《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一九七二年在天津市武淸县高村出土。碑呈圭形,高242cm,宽81至83cm。隷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共八百二十七字。除个别字泐损外,通碑字迹淸晰完好。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完整、字又最多的汉碑。书法艺术水平很高。方正、拙朴是汉隷中方笔的代表之一。碑额阳文篆书二行十字“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未见历代著录。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文物出版社出版《汉鲜于璜碑》影印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赏析】: 从汉字字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隷书字体发展到鲜于璜的立碑时间,作爲“左右分别,各相背然”的“八分”书已经成熟。但从书法角度来看,这时“八分”书尙没有达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的程度;在用笔上也是有的用圆笔,有的用方笔,有的方圆并用,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鲜于璜碑就是这个时代书坛上的一枝奇葩。它属于方笔一类,同晚于它二十一年的张迁碑接近,丰茂劲挺、斩截爽利,具有朴厚的风格。把他同张迁碑相比,方整中又见自由。尤其是碑阴,字体或大或小,参差错落。碑阳虽有细线界格约束,但字的长扁多由笔画结构决定,或长或扁,任其自然,显得更加活泼可爱,少见雕琢之气。 鲜于璜碑出土很晚,保存完好,字体淸晰。它没有一般古碑的斑驳漫烂的金石味,不能给人以朦胧美感,但能使人窥见书丹上石时,笔锋运行的规迹,从而品味到那种提按转析的节奏韵律之美。 传世汉碑名目繁多,而面貌“各出一奇,无有重者”。七十年代初出土的《鲜于璜碑》,更以古朴方劲的独特风格爲书界提供了新的艺术信息、。 通观全碑,八百多个排列整齐而又略显参差的隷字,有如整装待发的赳赳武士,淳朴而高古,粗犷而具礼法。字裏行间,蕴含著沉雄豪放之气。 碑阳、碑阴书法风貌的差异,使我们联想到书写者心境的变化。碑阳文字颂扬了死者的生平和勛绩。严谨而略显板滞的书风,似乎体现著书者将对亡灵的虔敬融入了对富于装饰意味的形式美的追求;碑阴的四言韵语则抒发了对死者的哀悼,书者也似乎从虔诚中解脱,随著文体的改变和文辞中情感的起伏,书法打破了那呆板的模式和“装饰意味”的桎梏,出现了结体纵阔随势,大小参差,用笔自由等带来的韵律变化,从而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富有情性的、粗放的、眞率稚拙的美。这也正是《鲜于璜碑》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