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果核
【名称出处】:《本草求原》 【概况】: 异名 黄皮核(《岭南采药录》)。 基源 为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黄皮的果核。 原植物 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C.punctata Rehd.et Wils.) 余项参见“黄皮果”条。 。【药性】: 性味 ❶ 《新华本草纲要》:“根和种子:味苦、辛,性微温。” ❷ 《广西中药志》:“味辛、微苦,性温。” 功效 行气,止痛,健胃,消肿。 主治 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痛经。 ❶ 《生草药性备要》:“治疝气。” ❷ 《广西中药志》:“治食滞胃痛,睾丸肿痛。” ❸ 《南宁市药物志》:“治胃痛,外敷治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本草求原》:“治小儿头上疮疖:黄皮果核,水磨涂。” ❷ 《岭南采药录》:“治百足咬伤:黄皮核(即黄皮果核),捣烂敷之。” ❸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胃痛,腹部痉挛性疼痛:黄皮果核10~15g。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