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杨
【名称出处】:《台湾药用植物志》 【概况】: 基源 为杨柳科杨属植物黑杨的芽。 原植物 黑杨Populus nigra L. 形态 乔木,高30m;树冠阔椭圆形。树皮暗灰色,老时沟裂。小枝圆形,淡黄色,无毛。 芽长卵形,有粘质,赤褐色,花芽先端向外弯曲。 叶在长短枝上同形,薄革质,菱形、菱状卵圆形或三角形,长5~10cm,宽4~8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稀截形,边缘有圆锯齿,有半透明边,无缘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柄侧扁。雄花序长5~6cm,花序轴无毛,苞片膜质,淡褐色,长3~4mm,顶端有线条状的尖锐裂片;雄蕊15~30,花药紫红色;子房卵圆形,有柄,无毛,柱头2枚。 果序长5~10cm,果序轴无毛。蒴果卵圆形,有柄,长5~7mm,宽3~4mm,2瓣裂。 花期4~5月,果期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0卷.第2分册.图版20∶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河岸、河湾,常成带状或片林。分布于中国新疆地区;北方地区有少量引种。原苏联南部、阿富汗、伊朗等地亦有分布。 。【药性】: 性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 活血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 《全国中草药汇编》:“风湿疼痛,脚气痛,高血压,烧烫伤,肝炎,痢疾,感冒,疥癣秃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