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刺蒺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刺蒺藜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又名白蒺藜;含有脂肪油、生物碱、挥发油、皂甙及硝酸盐类等;苦、辛、平,归肝经。 〔功效主治〕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常与钩藤、珍珠母、菊花等同用,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不舒、乳汁不通等,可与柴胡、青皮、郁金等配伍。其祛风之功,可用于风疹瘙痒,常与蝉蜕、荆芥等同用;还可用治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常与菊花、蔓荆子、决明子等配伍,如白蒺藜散。 〔本草撷英〕 本经: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 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痛肿阴 甄权: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叶脓,主难产,去躁热。 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时珍: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名医心得〕 张伯臾:胃病 本品为泄肝和胃之佳品,凡肝郁犯胃所致之胃痛、呃逆、脘胀等证,用之皆有明显效果。[1] 焦树德:肝炎 在治疗肝炎胁痛时,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加用刺蒺藜9~12克,同时配用皂刺4.5克或片姜黄6~9克,每收较好效果。[2] 赵炳南:顽固性瘙痒 赵氏善用刺蒺藜配威灵仙、全蝎治疗风毒湿浊伏于深燧所致的顽固性瘙痒诸证。对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均可随证选用。[3] 熊魁梧:肾虚齿痛 熊氏治疗肾虚齿痛,尤其是下齿痛,善用刺蒺藜配伍骨碎补,取其补肾活血祛风止齿痛之功,验之临床,每获良效。[4] 〔药理与应用〕 1、有一定的降压及利尿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2、有止咳、祛痰及平喘作用,尤以止咳作用较佳。 临床上还可用治白癜风、疣等。 〔剂量用法〕 内服:煎汤6~10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 〔按语〕 刺蒺藜苦泄温通,辛能开散、轻扬疏达,善散肝经风热,为临床常用之品。唯日华子本草记载有“催生堕胎”作用,故孕妇慎用。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778 [2]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第二版:278 [3]萧森茂.等,百家配伍经验采菁.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35 [4]王绪前.熊魁梧用药经验拾零.浙江中医杂志,1985(5):197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