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栀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栀子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的成熟果实;又名山栀子、越桃;主要含有栀子甙、D-甘露醇、β-谷甾醇、含番红花甙、熊果酸等成分;苦、寒,入心、肺、胃、肝经;属寒凉类药。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燥湿除烦,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热性病:火热炽盛之头痛、目赤、牙痛、口舌生疮、烦躁、尿赤等症,常与黄连、石膏、黄芩等同用;湿热证:湿热郁蒸之黄疸、湿热下淋之热淋尿血、小便赤涩热痛等症,常与茵陈、黄柏、生地、车前子、木通、白茅根等同用;血热妄行:吐衄咳血、尿血等症,常与元参、丹皮、生大黄、白茅根等同用;跌打扭伤、血瘀肿痛,可生用研末醋调外敷,以及火毒疖肿、痔疮热痛等病证。 〔本草撷英〕 本经:气味苦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别录:疗目赤热痛,胸心火,小肠火热,心中烦闷。 弘景:去热毒风,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恶,杀 元素:治心烦懊 时珍:治吐血、衄血、利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烫火伤。 备要: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红,表热用皮。 〔名医心得〕 颜亦鲁:胃脘久痛 古方治久胃痛多以山栀为向导,旨意深远。太师马培之则喜用姜汁炒山栀,引药入胃,其效颇佳。[1] 赵荣胜:顽固性痛经 本品既是清热利湿之佳品,又是解郁化瘀止痛之良药。如《伤寒论》用栀子豉汤治“心中结痛”、丹栀逍遥散解肝经郁火,民间治跌打损伤肿痛常用生山栀末调鸡蛋清外敷等,足见其止痛之效。据此,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等顽固性痛经,每于方中加入本品,常获良效,并随用量增大而效果更佳。对寒凝血瘀者,与姜桂配伍,其用量为30~50克。[2] 原明忠:(1)外用治外伤瘀血肿痛、烧烫伤、浅静脉炎、痄腮、丹毒 醋调外敷患处。(2)内服重剂治血热鼻衄、烦热不寐,胸热烦躁、烦热胸中窒闷不宁等 剂量为30~40克,分别与黄芩、黄连,炒枣仁、朱砂、枳实、射干等配伍。临床实践,屡见成效。[3] 王药雨:(1)不寐 本品有安眠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胃肠病引起的失眠,但对神经衰弱之失眠则无显效。(2)消化不良 本品配豆豉有和胃助消化作用,适用于因热性病消化不良引起之懊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甲乙型溶血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肠炎杆菌、卡他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量形奴卡氏菌、堇色毛菌、羊毛样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真菌亦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抗钩端螺旋体和血吸虫作用。临床广泛用于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痈疮感染等疾病,偶用于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其提取物有保肝、利胆、泻下作用;促进胆汁和胃液分泌;低浓度兴奋小肠运动,高浓度抑制胃及小肠运动。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胃炎等疾病。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其煎剂有中枢降压作用,其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缩力。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4.其他:其醇提取物有降温、镇静、镇咳祛痰及降胆固醇作用。此外,对艾氏腹水瘤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外感发烧、肺疾咳喘等疾病的治疗。 〔剂量用法〕 3~9克,煎服。生用:清热泻火;炒黑:凉血止血;姜炒:除烦止呕。 〔按语〕 栀子苦寒清降,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热,燥肝胆膀胱之湿,止火伤络脉之出血,故为火热实证之要药,湿热蕴结之佳品,临床使用甚广。唯其苦寒之性易伤阳气,故凡中虚肠滑者不宜服用;又因其苦能燥湿,故对实热津伤者亦不宜服用。 【参考文献】: [1]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245 [2]詹文涛.长江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10:510 [3]王凤歧.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8:173 [4]王药雨.实用中药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14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