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社会主义制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7. 社会主义制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总是存在着通货膨胀,社会主义制度最容易与通货膨胀结下不解之缘。这是因为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是采取纸币流通制度,况且社会主义经济一般表现为消费品生产不足,适用适销的商品供不应求,这种“短缺经济”需要靠增加纸币的投放来求得商品的供求平衡。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存在着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多或少的问题,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不能把货币发行过多和通货膨胀混为一谈,社会主义国家的票子过多同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 (1) 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货币政策,是一种经常发作的无法治愈的顽症。而社会主义国家票子过多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引起的,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现象,可以通过自身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消除。(2) 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持续上涨,倒霉的是人民; 社会主义国家票子发行过多时,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一般不动,对人民生活能够作出适当安排。(3) 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市场供过于求,货币购买力下降,生产过剩的危机加重; 社会主义票子过多是市场供不应求,只要大力发展生产,控制货币投放,问题就不难解决。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必然出现通货膨胀,也并非不可能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问题是一种货币现象,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因而认为通货膨胀只可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观点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纸币流通,如果控制不力,发行过多,也会产生通货膨胀,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这就为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 16. 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8. 财政赤字与货币发行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