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因素
优良品种的推广对农业产值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40多年来,甘肃省小麦生产经历了4次大的品种更新,每一次更新都带来了一次小麦产量的突破。50年代引进良种玉皮、甘肃96号、碧蚂一号等品种代替了农家品种,使全省单产(0.067公顷,下同)小麦平均增加14.1公斤。60年代又引进推广阿勃、阿夫、阿桑、南大2419等抗锈良种,使单产进一步提高。70年代以推广自育的甘麦、西峰、张春、天选等系统品种为主,连续九年成功地控制了全省小麦锈病的流行。其中甘麦8号在省内推广种植33万公顷(500万亩),比阿勃等品种增产7%—20%以上。80年代又推广了陇春8号、定西24号、临农14号、西峰16号、庆丰1号等良种,实现了第四次品种更新。每次更新,一般增产小麦10%—20%。据计算,四次更新增产小麦38亿多公斤。
玉米、洋芋、糜谷、豆类等作物也都先后引进推广和自育了系列化优良品种。如中单2号杂交玉米,目前在省内推广9.3万公顷以上,占全省杂交种推广面积的63%,约增产12亿公斤粮食。
在畜牧业生产中,同样显示出品种的重要性。甘肃省从50年代起就开始推广培育畜禽优良品种,80年代在全省实施推广的绵羊、黄牛改良技术和良种鸡繁育推广技术。据计算,每只改良绵羊比原种羊的体重、剪毛量、毛长分别增加大约12公斤、4公斤和1.5厘米,改良黄牛比土种黄牛售价,增值20%—30%,优良杂种鸡可提高生产性能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