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业合作化阶段1953—1957年
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党在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从1952年2月在永昌焦家庄办起甘肃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到1957年底,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8 065个,入社农户188万户,占1957年总农户的96.81%。其中,高级社17 455个,入社农户182.83万户,占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的97.25%。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合作化。
1953年,甘肃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共统购粮食355.2万吨,销售170.3万吨。
1956年,中共甘肃省委制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具体规划。
1953—1957年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相应得到加强。截止1957年,全省共建省、地、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638个,种子站86个,植检植保站6处。技术推广干部由1952年的80人增加到3 428人。全省有兰州、张掖、临洮三所农校,和兰州林校、水利学校、农民业余学校2 710所,农业技术小组5 203个。累计有10万多名基层干部和126万多名群众学习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了碧玉麦、甘麦96号、774号、碧蚂一号、金皇后玉米、京祖107水稻等优良品种,增产率在20%—30%;防治病虫害面积累计达到331.8万公顷,小麦腥黑穗病发病率由18.1%降到1.08%,杂粮黑穗病由30.4%降低到1.81%。1957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42.97万公顷,比1952年增长31.78%,保证灌溉面积26.18万公顷,比1952年增长54.44%。全省粮食总产315.63万吨,比1952年增长17.89%;油料总产6.52万吨,比1952年增长3.07%。大牲畜365.9万头,猪178.52万头,羊667.5万只,分别比1952年增长23.21%、68.35%和19.53%。当年造林2.59万公顷,育苗1 400公顷,零星植树700万株,分别比1952年增长22.25倍、3.38倍和2.38倍。农业总产值90 836万元,比1952年增长23.91%。
1949—1957年特别是1956年,是甘肃农业生产最好时期之一,仅从粮食生产来说,1956年,全省粮食总产380.26万吨,当年人均占有粮食312公斤,是历年人均占有最多的一年,不但全省粮食作到自给,而且从1957—1959年全省共上调粮食35.4万吨,支援了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