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动耕作制度改革
在大寨精神鼓舞下,太湖地区推行双季稻、三熟制,比稻麦两熟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广大农民胸怀全局,为了争抢农时季节,“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水”,“早上一片黄(成熟待割的麦子),中午一片白(麦子割掉,耕翻上水),晚上一片绿(栽上秧苗)”,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里下河地区农民,把原来“一年一季稻、十年九受涝”的沤田,改为稻麦一年两熟水旱轮作田。至1975年,里下河地区粮食总产达325万吨,比大面积沤改旱前的1965年增加145万吨。徐淮地区对洪、涝、渍、旱、碱“五害”严重的地方,实行“旱改水”,旱谷改种水稻,水稻面积从过去的134千公顷扩大到近433千公顷,实行稻、麦、绿肥轮作,增产粮食151万吨。对大面积的盐碱薄地进行水、土、肥、林综合治理,使全省盐碱土面积从867千公顷减少到333千公顷,农业产量成倍增加。昔日的洪水走廊和盐碱荒滩,逐步变成粮、棉、油高产稳产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