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枣
河北红枣出口始于清朝,1833年由行商经河南、湖北、湖南运往广州,转海运出口。天津开埠后,客商每年秋季到沧州一带收枣,经西沙河(今子牙河)运往天津出口。1861年天津出口红枣149.4吨、乌枣171吨,1890年发展到1 375.6吨、1 587.6吨,1930年达到8 541.4吨、3070.4吨。
新中国成立后,红枣生产和出口发展很快,1953—1974年外贸收购12 633吨,年均574吨,占全国出口的一半。1975年河北自营出口红枣549吨,出口额94万美元,成为河北土产类自营最大出口商品。1980—1983年是枣类商品出口最佳时期之一,年出口额445万美元。其中红枣自 1981年起价格下降,但出口数量增加; 乌枣价格、数量均佳,1982年出口1 208吨,出口额212万美元,为售价最高水平; 糖枣出口数量逐年增长,1983年达到最高峰,出口1 070吨,出口额100万美元。1985年以后红枣外销价格下跌,乌枣也转为下跌,1986年以后降到1 000美元/吨。1987年,枣类商品出口额525万美元,其中红枣2 873吨,出口额290万美元,糖枣193万美元。1996年,河北红枣出口29 185吨,出口额622万美元; 乌枣出口59吨,出口额8.7万美元; 糖枣出口773吨,出口额12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