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此卷言道統之傳。聖人之道,天理之極而人倫之至也。先聖後聖,相傳以此,故聖人之道千載而一揆也。孟子之學私淑於孔門,其道即上繼堯舜以來相傳之統也。及其没而無傳,則此統遂絶矣。然千餘年後乃復有繼,而此道復大明。蓋道之顯晦,天也,而非有先聖先賢立言垂後以開來者,則千載之下安能求其言而得其道,以續其不傳之統哉?然則雖曰没而無傳,其使後賢有作,而此道不終絶者,實先賢開來之功也。嗚呼,其盛矣乎!今聚其論聖人之德,及其言相傳之序者為卷之終云。
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
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
舜之居深山之中。王使人瞯夫子。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
禹之聲尚文王之聲。仲尼不為已甚者。
伯夷非其君不事。
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伯夷目不視惡色。
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王者之迹熄而詩亡。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