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ψ粒子J/ψlizi
一种长寿命中性介子。1974年,美国东海岸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丁肇中(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小组和西海岸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里希特(B.Richter)小组用不同的方法几乎同时地发现一种新的粒子,丁肇中称其为J粒子,而里希特称之为ψ粒子,现在人们把它叫做J/ψ粒子。 J/ψ粒子是一种介子,可以利用电子对碰撞产生,它的主要性质如下表。
静止质量/ MeV | 衰变总宽度Γ/ keV | 主要衰变方式 |
3 095±4 | 69±15 | e+e-(6.9%) μ+μ-(6.9%) 强子(86%) |
表中,最为令人注目的是Г值很小。过去发现的介子如果具有和J/ψ粒子相近的质量,其衰变总宽度应在100兆电子伏的量级,现在却只有0.07兆电子伏的量级。这说明J/ψ的寿命比预期的长10
3的量级(即10-
20秒的量级,而一般强子的强衰变寿命在10-
23秒的量级)。既然J/ψ有这么长的平均寿命,就不应当参与强相互作用,可是它仍以强衰变为主(86%)。J/ψ的这种长寿命却又以强衰变为主要衰变方式令人惊讶,于是促进了对强子的夸克结构的研究。由此引进了一种新的夸克叫粲夸克(即C夸克)以解决理论上的困难。
由于J/ψ粒子的发现。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