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顾彬论杜牧的抒情诗联邦德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沃尔夫岗·顾彬(Wolfgang.Kubin)的博士论文《论杜牧的抒情诗》,1976年由德国奥托·哈拉索维茨出版社出版,列为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研究所系列出版物第19。顾彬1973年7月毕业于联邦德国波鸿城的鲁尔大学,后在鲁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学室从事古汉语的教学工作,1974年来华进修,随决心把在德国介绍、传播中国文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近年来他为扩大中国文学在德国的影响,为促进中国文学研究和介绍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如对原德文译本《子夜》进行了全面的校正与补充,主持翻译出版了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组织翻译出版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和《寒夜》等。 《试论杜牧的抒情诗》一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部分和诗选部分。理论部分包括论述九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的政治背景,杜牧的生平,杜牧的文学作品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对杜牧作品的评价和研究,诗人对历史和对自然的理解及其与艺术的关系,诗人的理想及其与现实的关系。诗选部分包括七十三首抒情诗的翻译,对每首诗的详细注解、题解和说明,凡人名、地名、朝代以及德国人不易理解的词汇均根据汉语发音用德文拼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杜牧的许多名篇在这里均被选入。书后还附有杜牧生平大事记、文献索引、人名和事件索引,颇便于读者核查。 在论述杜牧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时,著者指出:杜牧出身于有优良的学术传统世家,他有不平凡的才能和抱负,好议论朝政,刚直不阿,因而受到排挤,一生经历颇为坎坷。他先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府作了十年幕僚,后迁为京官,又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斥,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唐宣宗时,李德裕失势,他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为吏部员外郎,复出任湖州刺史,五十岁拜中书舍人,五十一岁即去世。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晚唐,正是大唐帝国面临“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家庭影响和历史现实在诗人的思想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使他很早就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立志用世的人。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杜牧曾一度以“风流才子”而闻名,这其实是不完全公正的。当时的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复杂,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朝廷中朋党倾轧争权夺利,国势日衰,人民更加贫困。面对这样一个社会,杜牧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他的政治主张和生活道路与他的诗歌创作有着密切关系。诗人的不少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关心,对统治者腐朽荒淫的不满,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反映人民盼望安定和统一的愿望。例如《河湟》、《旅怀作》等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分析评价杜牧诗的艺术技巧时,著者指出:杜牧的诗以七律、七绝最为成功,七言绝句尤为擅长,成就卓然。风格高绝俊健,精炼含蓄,鲜明自然。抒情、写景、咏史、感怀诗寄寓幽深,笔力豪健;写景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清新俊逸,富有情趣。诗人还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状物抒情,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景态,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过华清宫三绝句》、《江南春绝句》、《清明》、《山行》都是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所传颂的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