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nian jingjixue zhexue shougao
亦称《巴黎手稿》。马克思1844年3月至8月写于巴黎。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马克思生前未能发表。1932年《手稿》全文问世,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开端。它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站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上,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的考察,并从经济学角度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著名手稿。《手稿》肯定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批判了他们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局限性。通过对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分配形式的分析,揭示出工人与资本家、劳动者与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手稿》的核心是“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经济关系已经完全异化了。他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各种形式和后果:(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2)劳动者与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3)人同他的本质相异化;(4)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异化劳动与私有制有着密切的联系,私有制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本身借以异化的手段,是异化劳动的现实。马克思进一步借助异化理论为共产主义运动找到了“经验的”和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制、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是使人向着合乎人的本性的人自身的复归。在《手稿》的最后一部分,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异化观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强调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作用。《手稿》一方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另一方面仍然保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因此必须把《手稿》放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加以客观地研究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