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五从军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描述了一个十五岁从军、有幸八十岁始归的老者,归来以后发现早已家破人亡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社会沉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事件典型,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格调凄清悲凉,语句自然流畅,是一首十分成熟的五言诗。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乐府诗集》题名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句前另有八句与本篇无关的诗,可能是晋代入乐时所加。《古今乐录》说:“‘十五从军征’以下是古诗。”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反映了长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民歌中多有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诗经·东山》、汉乐府《战城南》等都是名作,但在揭露战乱恶果的深刻性上,《十五从军征》有它的新颖独到之处。它不着墨于血腥的战场撕杀,也不落笔于劳苦不宁的戍战生活,而是把叙写的重点放在一位归家老兵的所见所感上。诗歌起始交待了老兵的征战生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虽很概括简略,却是惊心触目。十五岁还是一个未成人的少年,而今八十老翁则已行将就木了。整整六十五年的生命被战争吞噬掉了,这难道不是人间亘古未有的大悲剧吗?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幸存者来说,六十五年的磨难还远不是他悲惨生活的结束,等待着他的将是更为残酷的精神折磨。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问得多么真挚热切,这是他六十五年来心中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啊!尽管长时间地没有答案,却始终是照亮他暗淡途程的希望之光。“‘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顺着乡人的遥指,远处呈现的是荒坟垒垒。现实的答案是无情的,好比一桶冰水兜头泼在老兵身上,希望之光暗弱了。 “兔从狗窦(洞)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野生谷物),井上生旅葵(野葵菜)。”到家了,看到的是雉飞兔窜、野物丛生的荒芜景象。家园已成荒野,何处可觅亲人?现实的答案更是残忍的,好比第二桶冰水浇到了老兵的心坎上,希望之光彻底熄灭。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虽然绝不见一个人影,但毕竟是回到家了,他要重温十五岁前的家庭生活:舂谷、采葵、烧饭、作汤。可是,饭菜一会儿就烧好了,送给谁去吃呢?他茫然了。诗歌在此之前都是较为客观的叙事,只此“不知贻阿谁”一句,触及到了老兵的心绪。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老人无言出门怅然东望,哀伤的眼泪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裳。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老人今后的命运,留待读者去自己想象了。 本诗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以一个老兵的遭遇为例,揭露了长期战乱下,统治者以暴力推行超长服役制的残酷和不人道:它无视人性,剥夺了作为一个人所应亨有的劳动、天伦等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和权利。因而,诗作具有了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种通过个别反映整体的典型化手法,也深为后世关注现实人生的诗人所喜用,在王粲《七哀诗》、杜甫《垂老别》《无字别》、白居易《新丰折臂翁》等诗作中,均可体察到本诗的这一影响。 以叙事为主,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自然质朴地流露情感,是本诗表现手法的第二个特点。全诗没用一个“悲”字,也看不到直接的心理刻画,然而,从具体景物、事件和动作的叙写中,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老兵的孤寂和哀伤,并被这种感受深深地打动,激起了同情与悲愤的感情,从而显示出本诗巨大的艺术魅力。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纍纍。”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反映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是我国古代民歌和文人诗作中屡见的题材。《十五从军征》选择了一位15岁就离开家,从军55年,80岁才回乡的老兵,刚回到家乡后片刻间所闻所见所感,抨击了战乱给社会、家庭和广大人民所造成的不幸与痛苦。这首诗是用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成的,它表现的是战争、兵役所造成的灾难,但是通篇只有第一句“十五从军征”点出了这一内容,其后老兵的自述,纯然是描绘客观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几乎没有说战乱本身,他也没有直接抒发哀伤悲痛的情感,更没有直接控诉兵役吞噬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唯其如此,这首诗给读者的印象才更加真实,更加深沉,客观的描述中蕴含着巨大的艺术力量,它句句、字字都联结着战乱和兵役,诗中所描述的种种凄惨荒凉的不正常景象,都是由战乱造成的。我们读到这些诗句,不能不对造成灾难的封建统治者和那个黑暗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而为这位80岁的老翁洒一掬同情之泪。 这是一首不长的叙事诗,却分作三层来写,景象上由远而近,感情上则越来越深。开笔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但已奠定了全诗的情绪,其中有感慨,也有怨恨。仔细品味“始得”二字,即可领会。老兵和“乡里人”的问答,问得急迫, “家中有阿谁”,惦念家中人的焦虑心情,宛然纸上;而回答却较为迂回委婉: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纍纍”,那松柏掩映,遍布荒坟的地方就是您的家。虽未直接回答老兵所问,但从侧面说出他家中已没人,昔日的房屋田园也已破败荒芜。对于老兵来说,这是他所获得的阔别了55年家园的初步印象,可以说是远观,然悲凉之气,已袭人肝脾。接下来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是老兵回到故居后所见具体情景:野兔从家狗洞中出入,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出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布满,了野生的葵菜。这四句描写,构成了一幅残破零落的故园图景:死寂荒冷,令人鼻酸心寒。在写法上,前两句兔走雉飞,是动;后两句谷葵丛生,是静,但是兔雉的动,在这特定的情景中,更加显出这环境的荒冷。目睹年幼时生活过的家园竟变成如此模样,80岁的老人必然产生极端凄凉与孤独的情感,但又无处吐露,恓恓惶惶,不知干什么,可又想干点什么事来排解积郁在胸中的愁结,暂时忘却伤痛。于是他便忙碌起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好了野谷做饭,用野葵菜作汤。待老翁把饭和汤做好了,却不知道拿给谁去吃,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一状况,使他从刚才舂谷作饭,挖葵作汤的忙忙碌碌中清醒过来,重新陷入家破人亡、形影相吊的孤独与悲哀之中,越发精神颓丧,痛不欲生。于是,没着没落的老人只得走出家门,向东方张望,希冀寻求到一点慰藉。可是,四顾无人,充满眼帘的只是“松柏冢纍纍”,他再也抑制不住胸中巨大的悲痛,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最后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通过老翁的这一动作,把他此时此地的满腔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纯用白描,语言朴质直率,毫无雕章琢句之嫌;而且全是“赋”的手法——直叙其事,不事铺陈,不用夸张,也无比喻,只是把一个老兵回乡后亲身所闻所见所感的片断,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如身置其境,亲睹老翁神态,从而同情他的遭遇,对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悲剧的战争和兵役,产生痛恨。这也许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量吧。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人,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征:远行。始:才。逢:遇到。阿(ē)谁:谁。阿,语助词,无实义。君:你,表示尊敬的意思。冢(zhǒng):坟墓。累累(léiléi):接连成串。狗窦(dòu):给狗出入的洞穴。窦,洞穴。雉(zhì):野鸡。旅:植物野生称“旅”,如旅谷、旅葵。葵:菜名,嫩叶可吃。羹(gēng):带汤的菜。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jiù)或乳钵(bō)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一时:一会儿。贻(yí):送给。 【大意】十五岁就参军远行,八十岁才退伍回到家乡。在路上遇到乡里的人,便问他们:“我家里还有谁?”“远远看去,那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就是你的旧时家园。”走进去看,野兔从狗洞中进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水边环绕着野葵。用捣碎的野谷做饭,将采摘的野葵做菜。菜饭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道要送给谁吃。出门向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襟。 字数:524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2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