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墨池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墨池记》[原 文] 临川①之城东,有地隐然②而高,以③临④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⑤而方以长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临川记》云⑨也。羲之尝慕张芝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故迹,岂(11)信然(12)邪(13)? 方(14)羲之之(15)不可强以仕(16),而尝极(17)东方,出沧海(18),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21)善,则其所能,盖(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然后世(24)未有能及(25)者,岂其学不如彼哉?则(26)学固(27)岂可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书“晋王右军(29)墨池”之(30六)字于楹(31)间以(32)揭(33)之。又告于巩曰:“愿(34)有记。”惟(35)王君之心,岂(36)爱人之善(37),虽(38一)能(39)不以(40)废(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迹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学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后人尚(48)之如此,况仁人庄士(49)之遗风余思(50)被于来世(51)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 释] ①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在今江西省临川县。②隐然:形容景色幽深。③以:连词,而。④临:下临。⑤洼然:低而深的样子。⑥而方以长:既方又长。“以……而……”,既……又……。⑦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⑧荀伯子:南朝宋时人,著有《临川记》六卷。⑨云:所说。⑩张芝:字伯英,东汉时人,善草书,号称“草圣”。(11)岂:难道。(12)信然:真的如此。(13)邪(yé):语气词,通“耶”。(14)方:当。(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强以仕”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方”的宾语。(16)强以仕:勉强(某人)去做官。以,而。仕,当官。(17)极:穷尽,这里指遍游。(18)沧海:大海,海水苍青,所以叫沧海。(19)徜徉(chángyáng):自由自在地来回走动。(20肆)恣(zì):放纵。(21)乃:才。(22)盖:表肯定判断的语气副词,相当于“原来(是)”。(23)致:达到。(24)后世;后代的人。(25)及:赶上。(26)则:那么。(27)固:通“顾”,语气副词,与“岂”连用,以加强反问语气。(28)章:通“彰”,显明,为人周知。(29)王右军:王羲之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史称王右军。(30)之:这。(31)楹(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32)以:而。(33)揭:高举,这里指悬挂。(34)愿:希望。(35)惟:思忖:(36)岂:副词,或许,莫非。(37)善: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长处。(38)虽:即使。(39)能:技能,才能。(40)以:让。(41)废:弃。(42)及:推及。(43)乎:于,到。(43)其:表推测语气的有副词,还是。(45)推:推崇。(46)其:那些。(47)夫:发语词。引发议论。(48)尚:尊敬。推崇。(49)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士。(50)遗风余思:互文,“遗”与“余”同义。“风”与“思”相通,指教化。(51)被于来世:即“于来世被”,状语后置。于,对。被,影响。(52)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庆历,宋仁宗的年号。 [译 文] 临川的城东,有块幽深而秀美的高地,而且下临山溪,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个凹下去的既方又长的池子,有人说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荀伯子的《临川记》上记载过。(说是)王羲之曾钦慕张芝的书法,仿效他在池边练字,(因洗笔砚)池水全变黑了,这就是它的遗迹,难道真是这样的吗?当王羲之不愿被人强逼着去做官时,他曾经遍游东方名山大川,泛舟大海之上,在山水之间游览聊以自娱,怎么会在他纵情山水的时候,自己却又曾在这里停留歇息呢?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精妙绝伦,那么他的造诣,原来也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才达到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来的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莫非这些人在学习上不如他刻苦吗?那么,(在书法上)刻苦学习难道是可少的吗,更何况在道德修养上想要得到深造呢? 墨池边上,现在已成为州学的校舍。州学教授王盛担心墨池不能广为人知,于是书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字悬挂在楹柱之间。又对我说:“希望能有一篇记。”我想王教授的心意,莫非是爱慕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能让它埋没,因而推及到王羲之的遗迹吗?还是也想借推崇王羲之的感人事迹,来勉励那些州学的学生呢?人有一技之长就让后人推崇到这种地步,何况品德高尚的正直人士留传下来的好作风好品德对后人的影响(又该会)怎样(深远)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鉴 赏] 从题目看,《墨池记》属于记叙古迹的那类散文,然而作者并未停留于对古迹的琐碎记叙,而是以墨池为引线一面记叙一面议论,生发出一篇文情并茂,议论风生的说理小品。 记叙部分六十余字,既描写了新城的方位、地势、环境,又叙说了墨池的来历,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活经历和情怀。“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仅仅八字,说明了书圣学书之刻苦,为下文即事论理提供了依据。作者抓住“羲之之书晚乃善”的“晚”字,进行推论,说明他的成就是“精力自致而非天成”,强调学习的极端重要。再用一个反问“学固岂可少,况欲深造道德者邪”,把意思推向新的高度,不但揭出“学岂可少”的全文主旨,而且表明“深造道德”之尤为艰难和重要。联系到第三段末的设问句,更可看出作者的崇高理想是要成为“仁人庄士”,使“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而不仅是“有一能”而已。读来宛转矫健,良多余味。 字数:2322 [作者及作品简介] 曾巩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1),有地隐然而高(2),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3),曰王羲之之墨池者(4),荀伯子《临川记》云也(5)。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6)?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7),而尝极东方(8),出沧海(9),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10),岂有徜徉肆恣(11),而又尝自休于此邪(12)?羲之之书晚乃善(13),则其所能(14),盖亦以精力自致者(15),非天成也(16)。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17)?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18)?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19)。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20),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21),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22),而因以及乎其迹邪(22)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24)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26),被于来世者何如哉(27)。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28),曾巩记。 〔注释〕 (1)临川:宋代抚州临川郡,今江西临川县。(2)隐然: 突起的样子。(3)洼(wa)然:低深貌。方以长: 方而长。(4)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晋穆帝时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锺繇。后吸收民间用笔圆转的书风,发展创造,力去隶意,形成妍美流利的新书体。其书为历代书家所崇尚,并尊之为“书圣”。墨池: 相传为王羲之写字洗笔的水池。(5)荀伯子:南朝宋颖阴(今河南许昌)人,曾任临川内史,著《临川记》六卷。(6)张芝: 字伯英,东汉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善章草,后脱旧习,创今草; 魏韦诞称他为“草圣”。王羲之佩服他的书法,在《与人书》中云: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见《晋书》本传)信:真。邪: 同“耶” 。(7)方: 当。强(qiang): 勉强。仕:做官。(8)极:穷尽。东方:指浙东、浙中诸郡。(9)出沧海: 出游东海。(10)娱: 舒展。(11)徜徉(chang yang):徘徊。肆恣:任情放纵。(12)休: 休息。(13)晚乃善: 晚年才趋于精妙。(14)能: 擅长。(15)致: 达到。(16)天成:天然所致。(17)学: 指学习的精神。(18)深造道德: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成就。(19)州学舍: 指抚州官学的校舍。(20)教授: 官名。宋朝路、府、州学中主管教育的官员。彰: 显扬。(21)楹:房屋前面的柱子。揭:揭示、悬挂。(22)一能: 一技之长。(23)迹:遗迹。(24)推: 推崇。(25)尚: 尊敬。(26)仁人庄士: 品德高尚学问渊深者。(27)被: 影响。(28)庆历: 宋仁宗年号。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 〔鉴赏〕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写论,但发议之前,又不能不记叙与墨池有关的材料。否则,议论便无所附丽,显得浮泛,失之空洞说教。如记之过详,又会喧宾夺主,湮没题旨。故作者采用了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办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开头,大处落笔,以省俭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同时,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其实,有关墨池的传说,除《临川记》所述之外,还有诸种说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对于墨池的记叙,虽要言不繁,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了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扬州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政,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一语带过,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 “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一段简略追述,也至关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定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文章转入了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论书表》云: “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 ‘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说明王羲之晚年已与 “草圣” 张芝并驾齐驱,可见“羲之之书晚乃成” 之说有事实根据,令人信服。那么,羲之书法所以“善”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引出正论,托出题旨。继而又从反面申说,指出后人书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在于缺乏勤奋精神,进一步说明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又循意生发,引申到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上去,指出“深造道德” ,刻苦学习也是不可少的。就这样,正面立论,反面申说,循意生发,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文章的题旨。然而,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叙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索文的经过以后,文章再度转入议论: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 这虽是对王君用心的推测,实则是作者作记的良苦用心。接着,又随物赋意,推而广之,进一步议论道: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法之技,推及到 “仁人庄士” 的教化、德行,勉励人们不仅要有 “一能” ,更要刻苦学习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从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层。曾巩是 “正统派” 古文家,文章的卫道气息较浓厚,这里也明显地流露了他卫道的传统思想。 在宋代以“记” 为体裁的说理散文中,象《墨池记》这样以记为附,以议为主的写法还是不多见的。《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但这种“意” ,不是靠发 “议”表达出来的,而是随着山水相映、朝暮变化、四季变幻的自然景物描写透露出来的; 《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在于敞露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襟怀,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铺排笔墨,以较多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而《墨池记》用于记 “池” 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是记事、议论错杂使用,浑然一体。尽管议多于记,却无断线风筝,游离意脉之弊,读来觉得自然天成。可以说《墨池记》脱尽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字数:3078 王家伦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27-931页. 《墨池记》临川① 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② 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馀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是以“记”名篇、叙议结合的说理文。仁宗庆历八年(1048)九月,曾巩来到临川,凭吊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墨池遗迹。州学教授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作者由叙述墨池遗迹,进而阐明王羲之书法卓异并非“天成”,实乃得力于苦练;并进而推论,欲深造道德,更须努力于勤学。文章即事生情,反复唱叹,题小意宏,言近旨远,最后以“仁人庄士”的流风遗韵恒久沾溉后世作结,委婉多姿,饶有余味,体现了作者温醇典重、谨严明洁的一贯之风。 作者首先介绍了墨池的处所、形状及其来历。“临川之城东”至“《临川记》云也”,其中用“有地隐然而高”和“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分别形容地势的突起和水池的低深,宛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墨池的鸟瞰图,富于立体感。又征引南朝刘宋人荀伯子的《临川记》,说明这墨池的来历非虚。 历来传说王羲之苦练书法的墨池遗迹很多,除在临川者外,尚有临沂、会稽、永嘉、庐山、蕲水等地。但曾巩未作繁琐考证,只用设问语气“岂信然邪”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这并不影响他要阐述的事理和强调的重点所在,又能用笔简练,要言不繁,为下文转向议论预伏契机。 关于王羲之慕张芝事,见于《晋书》本传。张芝,东汉人,苦练书法,甚至将布帛写成黑色,染制黑衣而穿,终于成为“草圣”。羲之钦慕其苦学精神,致友人书中说: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决心赶上并超过他。 文章进而由物及人,追忆王羲之弃官返乡的一段经历。据《晋书》本传载,羲之少有美誉,朝廷公卿屡邀他任侍中、吏部尚书、护国将军等职,均辞不就。任会稽内史时,有骠骑将军王述与之齐名,而其人品为羲之所轻。王述为扬州刺史,会当检察会稽郡刑政。羲之深以屈下为耻,即称病去职,并在父母墓前自誓不再出仕,不为名利所牵,不与庸吏同流。对此原委,作者只用“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一语概括,而着重述其返乡后与东土人士纵情山水的行踪。他“徜徉肆恣”于名山大川之间,以弋钓为乐,遍游东方诸郡,并泛舟出海。这就深刻揭示了羲之傲岸超群性格气质形成的根源,而这也正是他清心寡欲,学成书法的深厚思想基础。从结构来说,“自休”一语,为上文考证墨池遗址增强旁证,又为下文发表议论提供了依据,实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后从正面立论: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据《晋书》本传载,羲之书法初不及名家庾翼,到晚年方臻精妙。他曾以草书示翼兄庾亮,兄弟叹服,认为可媲美张芝。据载,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后草书改学张芝,正书改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他“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本传)。这就充分证明了业精于勤的深刻道理。钻研技艺尚且如此,欲深造道德,则尤须加倍刻苦自励了。这正是作者所要强调表述的中心论点所在。但他没有惟恐读者不懂而直白地反复论证,只是平平地用了个表示进层的设问句,遂显得特别含蓄有力,耐人回味。其冲和平淡、温醇典重的语言艺术特色进一步体现出来。 末段在点明撰文由来后转入议论: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遗迹)邪?其亦欲推其事(羲之苦学精神)以勉其学者邪?”作者阐明王盛用意时,也用了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悠游叹赏,而又更切合于实情;因他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用直截、肯定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全文结束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馀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技艺,推衍到“仁人庄士”的教养与德行,勖勉后学不仅要擅长“一能”,更要砥砺道德修养。此处与前述“深造道德”论遥相呼应,再次深化点染了主题,强调力追前贤,以“仁人庄士”为楷模,做个品学兼优之士。 本文以“记”为体,重在说理。其中记墨池少,论学习多,紧扣所记之事以阐明主旨,重点突出,繁简适度,而又始终环绕勉学这根主轴,深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妙旨。文中所用设问句颇多,如:“岂信然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显得含蓄蕴藉,委婉有致,从容探讨,发人深省。 字数:2131 邓韶玉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②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③,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④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⑤之墨池者,荀伯子⑥《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⑦,临池学书⑧,池水尽⑨黑,此为其故迹⑩,岂信然(11)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12),而尝极(13)东方,出沧海(14),以娱其意(15)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16),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17)亦以精力自致(18)者,非天成(19)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20)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21)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22)。教授(23)王君盛(24)恐其不章(25)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26)间以揭(27)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28)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29),而因以及(30)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31)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32)之遗风余思(33),被(34)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①选自曾巩的文集《元丰类稿》。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墨池,写字时供洗笔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今江西临川,相传是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记,文体的一种。 ②〔临川〕宋代的县名,今江西临川。 ③〔隐然而高〕隐约突起。 ④〔洼(wā)然〕凹陷的样子。 ⑤〔王羲(xī)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擅长隶书、草书,有“书圣”之称。 ⑥〔荀伯子〕南朝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⑦〔尝慕张芝〕曾经仰慕张芝。尝,曾经。慕,仰慕,崇拜。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中的章草,有“草圣”之称。 ⑧〔书〕书法,写字。 ⑨〔尽〕全,都。 ⑩〔故迹〕遗迹。 (11)〔信然〕确实这样。 (12)〔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王羲之与当时的骠骑将军王述齐名,王羲之鄙视王述,在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王述为扬州刺史,负责检察会稽郡的行政,王羲之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就称病辞官,并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做官。仕,当官。 (13)〔极〕至,到。 (14)〔沧海〕大海。 (15)〔娱其意〕愉悦他的身心。 (16)〔徜徉(chángyáng)肆恣〕纵情游玩。徜徉,安闲自得。肆恣,尽情而不受约束。 (17)〔盖〕语气词,用在句子开头。 (18)〔精力自致〕竭尽心力达到。致,达到。 (19)〔天成〕天生。 (20)〔固〕副词。表示反问。 (21)〔深造〕不断前进,以达到精深的境界。 (22)〔州学舍〕抚州州学的学舍。 (23)〔教授〕宋代州学长官,掌管学校教学、课试等事务。 (24)〔盛〕十分,非常。一说为王教授的名字。 (25)〔章〕通“彰”,显著,出名。 (26)〔楹(yíng)〕厅堂的前柱。 (27)〔揭〕标明,标示。 (28)〔推〕推测,推究。 (29)〔废〕废弃,放弃。 (30)〔及〕到。 (31)〔夫〕语气词,放在句子开头。 (32)〔仁人庄士〕旧时指修德行仁、端庄有道的人。 (33)〔遗风余思〕指留存在后人心目中的德行典范。 (34)〔被〕给予。 【译文】临川城的东面,有一块隐约突起的地方,在溪水的附近,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个长方形的低洼水池,传说是王羲之的洗墨池,这在南朝人荀伯子的《临川记》中有记载。王羲之曾经仰慕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全黑了,这里就是他的遗迹,难道真的是这样?在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曾在东海上泛舟出游,在游玩山水之中愉悦身心,难道在纵情游览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停留过? 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完善精妙;他之所以有这么深的造诣,是他竭尽心力而达到的,并不是天生就拥有这个才能的。但是,后世的人都没能赶上王羲之,难道是因为学习不如他吗?那么学习怎么能少得了呢!更何况那些想要在道德修养上达到很高境界的人(怎么能不花精力学习)呢? 墨池的上面,现在是抚州州学的学舍。州学教授王先生深恐它不显著,就在厅堂的前柱上写上“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来标明。又对我说“希望您能做一篇文章”。推究王先生的想法,难道是喜爱一个人,即使是只有一技之长也不肯将其埋没,进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或者是想要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后学的人?人有一种才能,却能够让后人崇尚到这样的地步,何况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所留下的美好风范和后人的追思,又会怎样地影响后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文。 字数:1965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77-37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