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结集嬗变
楚辞的主要作品首次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称“屈原赋二十五篇”、“宋玉赋十六篇”。但作为一本作品集的内涵始终是不统一的。一、《楚辞》不但包含屈、宋等人作品,也可包含后代人、甚至刘向、王逸等结集者的仿作,如《楚辞章句》。二、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扩展,如晁补之《重编楚辞》,增加《续楚辞》20卷、《离骚》20卷;朱熹《楚辞集注》有《楚辞后语》52篇。三、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压缩,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屈復《楚辞新注》删《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黄文焕《楚辞听直》删《九辩》、《惜誓》以下;李陈玉《楚辞笺注》、来钦之《楚辞述注》删《九辩》以下;张京元《楚辞删注》删《惜誓》以下。四、仅收屈原一人的作品,如林云铭《楚辞灯》、奚禄诒《楚辞详解》。五、仅收《离骚》一篇,如董国英《楚辞贯》、鲁笔《楚辞达》。《楚辞》结集内涵的不一致性,既源于不同学者的不同选编标准,又源于对屈原作品著作权的不同看法,亦源于不同学者对楚辞代表作品的不同体认。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当代。但不管怎么变化,《楚辞》结集之内涵仍然延续着压缩或扩展两种主要趋势。而保留较多的仍是三种类型:1.王逸《楚辞章句》分类法;2.张京元《楚辞删注》等分类法(删《惜誓》以下);3.来钦之《楚辞述注》等分类法(删《九辩》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