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答赵廷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答赵廷臣》

明·张煌言2

台翰俨颁3,殊深内讼4,岂仆一切愚忠5 ,尚未足取信天下耶? 台下清朝佐命6,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7;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8。宁为文文山9,不为许仲平10;若为刘处士11,何不为陆丞相乎12?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13,仆亦何难敛师而去14,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15?

区区之诚16,言尽于此。间使说词17,请从此绝。

1 赵廷臣,明末降清官员,他曾写信向张煌言劝降,张煌言此信严辞拒降。2 张煌言(1620-1664):号苍水,明末抗清将领,坚持抗清二十年,兵败后英勇就义,有《张苍水集》。3 台翰:对他人来信的尊称。俨:同“严”。颁:宣布,此句指发来书信。4 殊:极。内讼:自责。5 仆:自称谦词。愚忠:指对明朝的忠心,“愚”表自谦。6台下:对对方的敬称。佐命:辅佐皇帝创业的人。此语是对赵的讥讽。7“功名”二句:意为早已抛却功名富贵。语出《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语暗讽赵之富贵为不义。8“成败”二句:曲折地表示已将成败置之度外,终将坚持抗清到底。9文文山:宋末抗元将领文天祥,号文山,坚持抗元,兵败就义。10许仲平:宋末人许衡,字仲平,宋亡后降元,官至中书左丞。11刘处士:刘秉忠,宋亡后降元,官至太保。处士:隐居不佳者。12陆丞相:陆秀夫,宋亡后在福州先后拥立赵昰、赵昺为帝,任左丞相,坚持抗元,元军攻至,背负帝昺投海。13“倘云”二句:明亡后张煌言在故乡起兵抗清,赵廷臣劝降信中曾有如不解兵,故乡将遭涂炭之语。桑梓:故乡。涂炭:烂泥和炭火,喻处境困苦。14敛师:收兵。15保障:指保障故乡安全。16区区:表示自谦之词,意为小小的。17间使:往来使者。说(shui)词:指劝说投降的言词。

【析点】 这是一篇义正辞严的拒降书。明亡后坚持抗清的张煌言,面对降将的劝降,表示了誓死不降的决心。张煌言最终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成就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更增添了这封短信的历史价值。

信以坚持抗敌反对投降为其思想核心,因此信中多取对比手法:以彼此身份地位对比,标明“志趣”之不同;以历史上抗敌与投降的人物对比,表明自己的决心,暗责对方的行为。对比之下,忠奸分明,中心思想更为突出。

在措辞上难得的是兼有含蓄与犀利的特色,以含蓄为其形式,以犀利为其主导。信的开头“愚忠尚未足取信天下”的自责,是以退为进的手法,进一步表示对明朝的忠心;谈到对功名富贵的看法,借用《论语》中的典故暗指对方的富贵为不义;谈成败表示“听天命”,实为不计成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谈及故乡困境,虽明言可以收兵,但反问对方能否确保故乡安全,这是以守为攻,暗示自己“敛兵”,故乡必遭清军屠戮。这些都是将犀利寓于含蓄之中的语言。信中也有直言不讳的犀利处,如直刺对方为“清朝佐命”,宣布彼此“志趣各异”;以文天祥、陆秀夫与许仲平、刘处士对举,宣布彼此道路不同。作者就是运用这样特有的语言形式写成了大义凛然的决绝书。


《答赵廷臣》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答赵廷臣》

台翰俨颁,殊深内讼,岂仆一切愚忠,尚未足取信于天下耶?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若为刘处士,何不为陆丞相乎?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

区区之诚,言尽于此。间使说词,请从此绝。

(《张苍水集》)

注释①台翰俨颁——蒙您郑重地写信给我。台翰,对他人书信的尊称。俨,同“严”。②殊深内讼——深深自责。内讼,犹自责。③清朝佐命——辅佐清朝创业的大臣。④孤臣——孤亡之臣。《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⑤文文山——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号文山。⑥许仲平——名衡,宋人,仕元,官至集贤大学士。⑦刘处士——名秉忠,宋人,仕元,官至太保。⑧陆丞相——名秀夫,志操高尚。宋亡,秀夫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卫王投海而死。⑨解兵——指解散抗清义师。⑩间使——兵间使者。

赏析这是一篇有名的答劝降书。曾为明朝将领后来降清任闽浙总督的赵廷臣致书张煌言,招其降清,张煌言复此信表示断然拒绝。此信虽不很长,但义正词严,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耿耿忠心和凛然正气。

信以作者的自责开头。他说:可能是因为我对明室的一片忠心尚未取信天下人的缘故,所以您才郑重地给我写信劝我降清,这使我深感不安和自责。这里是正话反说,言外之意甚明:您竟然不相信我对明室的耿耿忠心,因而送来劝降书,真是愚蠢之至,枉费心机。看似自责的礼貌话语里包含着作者对赵廷臣这种愚蠢行为的嘲弄和气愤(因为他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接着,作者指出两人志趣的不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其志不可夺。“清朝佐命”一语对赵廷臣明是称颂,暗含讥讽,因为赵本是降清的明将,并非辅佐清朝创业的大臣;而“明室孤臣”则说明自己国破家亡,有如失群之孤雁,势单力薄,但坚持抗清到底的决心是不变的。

赵廷臣的劝降书内容如何今已无从得见,但我们从作者的这封回信里可窥见一斑。下面就是张煌言对赵廷臣劝降的理由作出的回答和辩驳。赵指出,若率军来降富贵功名即刻到手,坚持抗清已属无益之举,大势已去;作者则表示,功名富贵早已视若浮云,成败利钝早已置之度外,丝毫不受赵的利诱威逼,赵廷臣又以许仲文、刘处士为例,说明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处世当通权达变,不要迂执;作者则针锋相对,举出文天祥、陆秀夫等爱国名臣,以他们为自己的人格榜样,“宁为……不为……;若为……何不为……”这一对比强烈的排比句式表现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赵廷臣本是从自己的前途利益出发来劝降的,却以保护人民免受兵祸为借口要张煌言解散抗清义师。对此,作者反问一句:我可以收兵离去,但你是不是能够保证我的家乡人民不遭受涂炭之灾呢?在礼貌的退让中巧妙地戳穿了对方的谎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就是清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惨案吗?书信的最后表明了作者决绝的态度:我的心志已言尽于此,不要再派说客来了,那是徒劳无益的。

这封答劝降书写得有礼有节,气度从容,言辞往来之间,既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对劝降者进行了巧妙的嘲讽。对张煌言其人其事,今天的青年大多不怎么熟悉,但这封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书信,至今仍感动人心,成为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6 21: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