㫃读音·ian(ˇ),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於切,上,阮韵。 ❶旌旗飞扬貌。 上一条: 巘 下一条: 兖 㫃yǎn❶〈文〉旌旗上的飘带。 ❷形容旌旗飞扬的样子。 ❸同“偃”(多用于人名)。 古代名物 > 旌旗類 > 旗飾旗桿部 > 旗飾 > 游 > 㫃 㫃 yǎn 即旒。《説文·㫃部》:“㫃,旌旗之游。”宋育仁《〈説文解字〉部首箋正》:“㫃,旌旗之流(旒)也,即今旗上旚(飄)帶。”《廣韻·上阮》:“㫃,旌旗之旒。” 㫃yǎn [书] (旌旗飞扬貌) (of flags) fluttering; flying Ⅱ ❶ [书] (旗帜上的飘带) ribbon on the flag ❷ (用作人名) a word used in person's names 㫃(yǎn)“ ,旌旗之游, 蹇之皃。从屮,曲而下,垂 相出入也。读若偃。古人名 ,字子游。凡 之属皆从 。 ,古文 字,象形及象旌旗之游。”(於幰切) 段玉裁注:“旌旗者,旗之通称。旌,有羽者;旗,未有羽者;各举其一以该九旗也。王逸《九歌》注云:‘偃蹇,舞皃。’……晋有籍偃、荀偃,郑有公子偃、驷偃,孔子弟子有言偃,皆字游。今之经传皆变作偃,偃行而 废矣。” 甲骨文或作 、 ,金文或作 、 ,字形中间直立部分是一杆旗杆,下边弯曲而下垂的一笔表示飘动的旗帜,称为“游”。一面旗帜,最少的有一游,最多的是十二游。卜辞或用其本义,如:“弜(勿)其立 ?”(《合》28207)[1]或说此句中“ ”为方国名。其字在春秋金文中已难看出构意,战国更是各国异形,小篆讹变而成“ ”。
部有二十二个属字。如“旗”字下云:“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从 ,其声。”“游”字下云:“旌旗之流也。从 ,汓声。”段玉裁注:“此字省作斿,俗作旒。”甲骨文作 ,金文有 、 等形,从子,从旗帜形,正象人执旗帜,表示军队行军之义。春秋晚期金文也出现了从辵和从水旁的“游”字,如 、 。战国包山楚简作 、 。 㫃 (yǎn)音偃。旗旒也。 【按】旗旒,喪禮中在靈柩前的長幡,後泛指旌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