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概况
中国金融史是以研究中国自古以来金融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为其任务的。作为一门学科,它是以金融学和经济史学为基础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中国古代社会的金融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在现代银行产生之前,中国古代各朝基本上各自独立发展的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又是有其一定内含和丰富实践内容的,它们构成了《中国金融史》的古代篇。从古代转入近代,是一个巨大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着中国近代金融的复杂性,在那一段充满着矛盾和呈现着纷繁、复杂、多变的金融历史中,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进入当代后的中国金融事业,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后展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头三十年的金融实践,证明金融工作曾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须改革。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又是一种局面,内容十分丰富,积累的经验相当充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非常突出,更需要对之进行总结。
中国金融史作为一门学科,首要任务是掌握中国各种金融关系发展演变的脉络和重要史实,然后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批金融专业史、断代史编著的问世,则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准备。这些准备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已有了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成果,择其要的有:《中华银行史》(周葆鉴,1919)、《中华币制史》(张家骧,1925)、《上海金融组织概要》(杨荫溥,1930)、《中华银行论》(马寅初,1934)、《中国的银行》(吴承禧,1934)、《中国信用货币发展史》(朱偰,1943)、《金融市场论》(交通银行,1945)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成果有:《中国货币史》(彭信威,1954)、《中国近代货币史》(魏建猷,1955)、《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杨端六,1962)、《中国古代货币史》(肖清,1984)、《中国货币金融史略》(止于1949年。石毓符,1984)、《中国近代金融史》(该书编写组,1985)、《中国货币理论史》(古代部分。叶世昌,1986)、《近代上海金融市场》(洪葭管、张继风,1989)、《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张国辉,1989)、《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洪葭管,1990)和《十九世纪外国在华的金融活动》(汪敬虞)等,史料书有《上海钱庄史料》(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1960)、《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徐义生,1962)、《金城银行史料》(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1983)、《山西票号史料》(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1990)、《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1990)、《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91);此外还有多部革命根据地银行资料汇编。1993年出版的《中国金融史》(洪葭管主编),是在上述专著和资料书可资利用的基础上写成的。目前,由中国金融学会和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起撰写的六卷本《中国金融通史》即将陆续分卷出书。这将为中国金融史研究的继往开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