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三改
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简称。把实现“一化三改”作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毛泽东提出的。他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到: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了正式的讨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953年12月向全党公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后来载入了1954年宪法的总纲部分。以“一化三改”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亿万人民群众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强烈愿望,其实质是要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要的经济基础,以利于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 “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但在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主要表现在执行过程中一再加速加快,以致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较粗,给后来的建设工作留下了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