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国演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长篇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系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和某些有关传说资料创作而成。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又对嘉靖本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并合二则为一回,以对偶标目,成为现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至王濬平吴结束,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近百年间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反映人民在动乱时代所受灾难和痛苦,暴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提供许多生活斗争经验和策略。作者“拥刘反曹”,始终以蜀汉为全书主导方面,把刘、关、张和诸葛亮当作小说中心人物。在一百二十回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五十一年间事占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仅写十六回即草草结束。所写四百余人物,多栩栩如生,曹操、关羽、诸葛亮、张飞等形象尤为我国人民所熟悉。作品善于表现战争,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如“温酒斩华雄”、“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许多故事都脍炙人口。文字用浅近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但作品诋毁黄巾起义,描写人物亦有“夸过其理”之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明嘉靖壬午刊本和1973年排印本等。

☚ 宣和遗事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三国演义》

 小说。罗贯中作。一百二十回,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作者依据一定的史实和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等进行再创造而成,作品描述了自黄巾军农民起义起至西晋统一全国止的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荒淫昏庸,民不聊生,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后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了北方,接着他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自此魂、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后曹操集因为司马氏所把持,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如: 足智多谋、具有超人智慧的诸葛亮,神威勇武的关羽,粗豪爽直的张飞,奸诈阴险的曹操等。作品情节曲折,富于变化,脉络分明,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有特色。结构宏伟而精密,场面的壮阔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仅有的。作品继承了史传文学的语言,并加以改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造词用字,甚为精炼。

三国演义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英雄志传》、 《三国全传》。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1330?—1400?)撰。一百二十回。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与当时戏剧家贾仲明为忘年交。相传曾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幕僚,并曾师事施耐庵,共同从事小说创作。元至正时曾游江浙,元亡不知所终。著作除《三国演义》外,还有小说《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此书是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野史杂记、民间传说、宋元戏剧、元刊《全相三国志平话》等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是群众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故事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描写了一百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其中重点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斗争和兴衰过程。第一回至第三十三回,叙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曹操平定北方;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回,叙赤壁之战及战后天下三分;第五十一回到第一百十五回,叙刘备集团的活动,及刘备死后诸葛亮治蜀、南征北伐等事;末五回,叙三国统一于晋。所叙故事基本线索和轮廓以及人物主要活动,大体同历史记载相近。全书生动地揭示出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斗争,和残害人民的罪行,反映了当时动乱不堪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民渴望出现明君贤相治国安民的愿望。同时也记述了封建社会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丰富经验。结构宏伟,组织严密,所写四百多个人物,大都具有鲜明个性,栩栩如生,尤其曹操、孔明、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人物刻画更为成功,在民间流传甚广。对战争的描写亦有突出成就,浅显文言的运用,十分成功:明快流畅,雅俗共赏。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但书中通过尊刘抑曹的描写宣扬了封建正统观念和仁义道德思想,对黄巾农民起义亦有所诋诬。有明嘉靖元年(1522)刊大字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首弘治甲寅庸愚子(金华蒋大器)序。今所见者以此本最早。此后陆续出现众多新版本,卷数、回目、引用诗词以及正文均有改动。至明末出现一种“李卓吾先生批评”的《三国志演义》本,把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至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例,对全书回目、情节和文字做全面加工润饰,并加评语,成为清以后最通行版本。一九五五年、一九七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出版。

三国演义

传统评书。从张飞鞭打督都起,至三国归一统止。辽宁艺人袁阔成播讲,袁阔成、袁枫、李程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袁本以新观点讲述此书,删去原书糟粕,对曹操的描写与旧本不同。是书在电台连播后,深受欢迎,获辽宁省人民政府文艺创作奖。另有袁本《赵子龙》,为 《三国》人物传之一,1988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三国演义》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有关史料并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的成果加工、整理、创作而成。内容记述了从公元169年(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间发生的事件,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书中的动人故事,广泛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本书在明代已有20多个版本,今所刊本以明弘治甲寅(1494)序、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最早,全书24卷,分240则。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做过整理编目,修订为120回本,约于康熙初年成书。此后,毛本成为300多年来最为流行的版本。1953年,作家出版社以毛本为底本整理出版。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加以整理校勘,删去了毛宗岗的评点,增加了一些方便普通读者的注释,重新出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横排简体字本,对全书再次作了修订。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长篇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作。小说以陈寿的《三国志》、元代的《三国志评话》和有关三国故事及杂剧、传说资料为基础,进行了艺术的再创作,形象地再现了东汉灵帝 (刘宏) 中平元年 (184年) 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面貌,生动地描写了三国这一时期极为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是我国历史小说、也是长篇小说的开山之祖。全书所涉年代长久,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作者善于取舍剪裁,结构布局,善于抓取事件、人物的特点,善于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以简驭繁、以少胜多、详略得当,颇为传神。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抑曹。小说善于描写纵横交错、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很少雷同,各有特色。尤其“赤壁之战”写得最为精采、突出。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四百多个人物中,主要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如鲁迅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对后世创作有很大影响。今见最早刊本为明嘉靖本。罗贯中 (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作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今山西省),一说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或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人。曾经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有志图王”,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还编著了《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 以及杂剧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等。

☚ 柳毅传   杨家将演义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通行本120回,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作。三国故事自晋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宋元时民间艺人、下层文人创作大量话本、戏曲演说三国事。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大量吸收融会晋陈寿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史料加工创作而成。《三国演义》约75万字,讲叙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100多年历史的风云际会,着重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及其兴衰过程,第一回到第33回从黄巾起义写到曹操平定北方; 第34回到第50回重点写赤壁之战及其后的天下三分; 第51回到第115回写蜀汉建立、巩固及与魏、吴的斗争,有关羽单刀赴会、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南征北战等重点描绘; 第106到第120最后5回写司马懿篡位,三国统一于晋。《三国演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真实细致艺术地描写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抨击了统治者的凶残与暴政,同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寄托了希望统 一和平和 “王道”“仁政” 的理想。小说以曹、刘两个集团矛盾为主线,把蜀汉集团放在中心地位,拥刘反曹,以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塑造出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的语言,塑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罗贯中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斗争中,通过各自言行表现其思想性格,粗笔勾勒略形取神,曹操的自私、狡诈、残暴与刘备的宽厚、仁德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临危不乱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关羽的英武刚强、义重如山的品格,都写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成为几百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典型。但是主要人物的忠奸分明一贯始终的定型化倾向,是艺术上的不足之处。《三国演义》高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它结构的宏伟。它用变化多端的笔法,虚实相映,详略得当,把百多年间纷繁复杂的事件和众多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丝丝入扣。它最长于描写战争,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以人物为中心,强调战略战术的运用和大小战争各具特色,表现得有张有弛,绝无雷同之感。小说语言简洁明快,雅俗共赏。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元年(1522)刊印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近代最通行的是清康熙时毛伦、毛宗岗父子修订的《三国志演义》,加强了拥刘反曹倾向,在文学、情节等方面加工润饰,并添上评语,影响很大。

☚ 莺莺传   西游记 ☛

三国演义

长篇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等。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罗氏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民间传说和下层文人创作等材料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240则,此后新刊本迭出,至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进一步修订,成为今所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描写汉末至晋初百年间的历史事件,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概括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结构宏伟,人物众多,事件纷纭,矛盾错综复杂,故事波澜曲折,叙述有条不紊,尤善于描写战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57年、1973年本。

三国演义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著。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融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120回本。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三国演义

各种刊本卷、回数不一,详见后。明罗贯中 (约1330—约1400)撰。罗贯中名本,一说名贯,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籍贯有东原(今山东东平)、太原 (今山西太原)、钱塘 (今浙江杭州)、庐陵(今江西吉安)诸说。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据一些材料记载,说他曾师事施耐庵,并共同从事小说创作,有说《水浒传》为施罗二人共同创作者。今见署名罗贯中的小说还有 《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另作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三种,后二种已佚。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罗氏代表作品,叙述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184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西晋统一的一段历史故事,主要描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战乱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向往国家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理想。该书根据史籍、野史轶闻、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等丰富资料创作而成,倾向上继承了 《三国志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刘蜀集团置于正统地位,把蜀、魏两大集团的矛盾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这种倾向出于封建正统观念 (刘备是汉宗室),也表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拥护 “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小说,该书叙事基本尊重史实,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灵帝失政、董卓弄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和赤壁之战、孔明六出祁山、邓艾灭蜀、司马代魏等此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同时配合以细节方面恰当的艺术虚构,使其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丰富生动的文学性。该书描写人物众多,一批主要人物皆各具性格。对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忠义”英雄倾注了极大的赞美笔力,但并未因倡导“忠义”而将人物简单化和概念化;正面人物刘备身上微显“枭雄”的权诈;而“奸雄”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和重大战役中的胆略智谋也没有回避抹煞;“忠义”英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分别以不同个性、不同的勇武而各具风采; 诸葛亮则以其过人的谋略而成为智慧的化身。虽然在人物塑造上,也存在“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失分寸处,但属白璧微瑕。它所塑造的三国人物,多已在中国家喻户晓。对战争的描写是它另一巨大艺术成功。该书写大小战役上百次,对重大战役从决战前双方力量对比和策略运用、战争过程的变化发展、战场气氛的渲染等多方面展现了一次次战争的多彩景观,充分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战争规律。全书结构宏伟严谨,叙事线索分明又多曲折变化; 语言则“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这些方面都历来为人称道。评论者对它也指出一些不尽完美之处: 如人物性格缺少发展,某些情节夸张失实,人名、地名、数字方面少有讹误等等,但不影响它的艺术地位。现已公认该书代表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与《水浒传》共同构成中国小说史上首见的艺术高峰,不唯在国内影响深远,且已进入世界文学名著行列。该书版本甚多,题名亦有变易,综合各时期的不同版本,可将其大体分为五种:(一) 明嘉靖壬午 (1522)刊大字本,题 《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回,简称 “嘉靖本”; (二)明万历辛卯 (1591)金陵周曰校刊本,题《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回,简称“周曰校本”;(三)《三国志传》,二十卷二百四十回,有万历间多种刊本,简称 “志传本”; (四)《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后有多种复刻本,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所谓 “李卓吾评语”,一般认为实系叶昼伪托,简称 “李卓吾评本”或 “伪李评本”;(五)《第一才子书绣像三国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整理,六十卷一百二十回,简称“毛本”。各种版本中,嘉靖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学术界多认为嘉靖本即该书祖本; 但近年有人认为志传本所据原本早于嘉靖本,对此尚待进一步研究。毛本的改动较大,经过毛氏父子的修改整理,书中“拥刘反曹”的倾向更为突出,改去原本情节若干松散拖沓之处,使之更加紧凑畅达,回目也对偶工整。毛本后来成为最流行的本子,但学术界已指出毛本与罗氏原本存在的一些观念不同,不代表罗氏原意。今本亦有多种: 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嘉靖本。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据毛本的整理本。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作家出版社版本基础上重加整理,校以嘉靖本,题《三国演义》,后多次重印。全据毛本的有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1957年重印的版本; 另有1985年北京中国书店据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影印毛本,题《增像全图三国演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嘉靖本,题 《三国志通俗演义》。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会评本”,会集毛宗岗、李卓吾等各家评语,较有研究参考价值。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是元末明初由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罗贯中 (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 (今浙江杭州) 或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平生与世寡合,和贾仲名为忘年交。有人说他是 “有志图王者”,又有人说他曾当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的幕僚。结合其创作,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社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才能。他的创作,今知有戏剧 《风云会》 等三种,通俗小说五种。
《三国演义》 是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 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宦官弄权,社会极其黑暗。统治者为满足自己荒淫挥霍的腐朽生活,对广大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终于酿成了汉末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诸侯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新的军阀割据的局面。灵帝中平六年 (189),灵帝刘宏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立太子刘辨即皇帝位,他们又商议欲杀官显弄权的宦官,但遭到了何太后 (何进之妹) 的反对。何进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奔往各镇,让诸侯们来京帮忙。当时的西凉刺史董卓统大军20余万,常有不臣之心,得诏后大喜,点起军马,进发洛阳,废了继位的刘辨 (少帝) 而另立刘协 (献帝),独揽朝中大权,残害良民,无恶不作。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就差人带密信来见司徒王允。王允得书,招集众旧臣共商谋卓之计。此时曹操为骁骑校尉,他自告奋勇,前往行刺董卓不成,乃逃往陈留,一方面发矫诏驰报各个诸侯,共讨董卓; 一方面招集义兵,训练军马。十七镇诸侯得到檄文,汇聚洛阳,共推袁绍为盟主,兴兵讨伐董卓。董卓寡不敌众,就放火焚烧洛阳,劫了天子、后妃等逃往长安。但因各镇诸侯皆怀私心,故讨卓之事未果。后来,作恶多端的董卓终于为其手下的吕布和司徒王允等诛杀。接着,李傕、郭汜为董卓复仇,杀了王允等,挟持献帝,执掌大权,肆虐百姓。曹操杀败李、郭,把汉献帝挟持在自己手中,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海内。
衰绍见曹操权势日重,对自己是个很大威胁,于是起兵70万余,去攻取许昌。袁、曹双方在官渡决战。当时曹兵只有7万,但曹操出奇制胜,袭击了袁绍的军粮重地乌巢。袁绍军心动摇,一败涂地。曹操又率军征讨,消灭了其他几个割据的军阀,基本上控制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随着政治、军事势力的日益强大,曹操决意挥师南下,消灭尚存的劲敌——长江流域的孙权、刘表、四川的刘焉等。当时刘备正依附刘表,刘表乃庸碌之辈,其妻舅蔡瑁欲加害刘备,刘备仓惶出逃。刘备逃难途经南漳适遇隐士司马徽,司马徽向他推荐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于是,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由于当时战局危机,刘备、诸葛亮只得向东吴靠拢。东吴内部,在抗曹降曹的问题上,文武争执颇大。为了蜀汉利益,诸葛亮甘冒风险,只身赴江东游说孙权,舌战群儒,缔结了吴蜀联盟,共拒曹操。双方在赤壁决战,周瑜、诸葛亮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兵败后占据中原及北方大片地区,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占据荆州,发展到四川,三国形成鼎足之势,后来吴蜀关系因共争荆州而破裂。荆州守将关羽兵败,在麦城被俘遇害。张飞急于报仇而怒责部下,遂为部下所杀。刘备决意为二弟报仇出兵攻吴,双方决战于彝陵。西蜀大败,刘备从此一病不起,临终托孤子诸葛亮,让他辅佐儿子刘禅治国。诸葛亮为报答刘备 “三顾茅庐” 和 “临终托孤” 的知遇之恩,竭忠尽智,精心治国。
为安定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以解除北伐时的后顾之忧,诸葛亮率兵与孟获交战,经过七擒七纵,终于使人心归服。然后他举兵北伐,六出祁山。由于用人不当,错让马谡守街亭。街亭一失,整个部署都被打乱,北伐始终没有成功。在最后一次讨伐时,诸葛亮身心交瘁,病死五丈原。蜀国无人能继承他的事业,最后投降曹魏。曹魏方面,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夺了汉位,重用司马懿辅佐治国,国势日盛。东吴方面,孙权死后,国势日衰。孙皓即位后,更是每况愈下,后来终于为司马炎所灭,最后司马炎篡魏,三分归于统一,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三国演义》 是一部以三国兴亡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典型,反映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黑暗社会现实,形象地再现了三国兴亡的历史,鞭挞了主要体现在曹操身上的封建统治者的奸诈残暴,歌颂了以刘蜀集团为代表的圣君贤相良将,从而表达出作者的仁政理想。《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长篇小说,它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历史演义小说的优秀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西游记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白话长篇小说。罗贯中作。现存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壬午(1522)刻本,凡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共二百四十则。其后新刊本日见繁多,其中最流行的本子为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一百二十回本。全书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元代《三国志平话》以及其他有关三国传说资料编写而成。是中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形象地反映了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一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广泛地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该书表现出鲜明的尊刘抑曹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另一方面通过赞美圣君贤相,抨击奸臣佞人,曲折地表达了动乱时代人民希望有保国安民之才出来治世的愿望。而对黄巾起义的诬蔑叙述、因果报应之类的迷信描写等,则是它的局限。《三国演义》艺术成就很高,所写到的四百多个人物,大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富于个性,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周瑜等最为成功,为数百年来家喻户晓之人物典型。又长于描写战争,所写到的大小战争场面,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很少雷同。全书虽事件复杂、情节曲折,头绪纷繁,但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剪裁精细,取舍适当; 既有史实根据,又不完全囿于史实,“七实三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惟所描写人物过于繁多,人物性格缺少发展,是其不足。小说对后代历史演义小说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并广为后来戏曲、曲艺所取材,其故事和人物,至今犹活跃在影视屏幕上。本书在日本也拥有众多读者。

☚ 夏完淳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长篇历史小说。亦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旧称“第一才子书”。元末明初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山西太原人)作。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其他有关传说,熔裁综合再创作而成。全书75万字。通行本为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120回本。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三国归晋,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一个世纪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封建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生活面貌。作品结构宏和勇武精神也有出色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诸葛亮、曹操、张飞、关羽等众多艺术形象,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但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尊刘抑曹,并对黄巾起义有所诋毁,表现出明显的思想局限性。

三国演义san guo yan yi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doms,by Luo Guanzhong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三国演义》san guo yan yi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罗贯中 (Luo Guanzhong)

三国演义

古典文学名著、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撰。共一百二十回。三国故事早在唐、宋间已在民间流传。宋、金时,民间艺人说唱三国者已相当普遍。元代杂剧中,三国戏多达四、五十种。元末明初,罗贯中参采史传记载结合民间传说,写成了《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弘治甲寅(1494)序、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百四十回。此后刻本纷纷出现,多达二十余种。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清康熙间毛宗岗和其父毛纶的修改本。该书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描述了大小军阀在镇压黄巾起义后,为发展势力,扩充地盘所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逐渐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最后以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结束。描写各政治集团间的军事斗争,构成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它集中总结了长期以来历史上的政治斗争策略、军事指挥艺术。书中亦包含了诋毁农民起义、宣扬历史循环论、 “圣君贤相”“忠臣义士”等封建糟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23: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