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銅鐵錢部 > 西漢 > 三銖 三銖 sānzhū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鑄。時文帝四銖半兩多因磨廓取鎔而减重至三銖或不足三銖,而官民之濫鑄更使“錢益多而輕,物益少而貴”。爲整頓幣制,遂更鑄此錢。錢文“三銖”二字,面多有廓,文字規整,“銖”頭方折,亦見少數無廓、傳形及文字模糊者,或謂係民間私鑄。徑二·一至二·三厘米,重二至二·一克。因開鑄未久即罷,故傳世及出土均罕。《史記·平準書》:“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春二月]行三銖錢。”顏師古注:“新壞四銖錢造此錢也,重如其文。”又“[建元]五年春,罷三銖錢,行半兩錢。”又《食貨志下》:“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姦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 
三銖 三铢 三铢货币名。古铜币。流通于汉代。《辞海》:“三铢:中国古铜币名。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铸。” ☚ 任土法 三铢钱 ☛ 三铢 三铢西汉钱币名。史记》卷三○《平准书》说铸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废于五年。《汉书》卷六《武帝纪》说铸于建元元年(前140),行至五年废。 ☚ 五铢 麟趾金 ☛ 00000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