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港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提出的计划。认为“上海现在虽已成为全中国最大之商港,而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于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要与要求”。最理想的位置“当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计划港当位于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此两点相距约十五英里,应自此岬至彼岬建一海堤,而乍浦一端离山数百尺之处,开一缺口,以为港之正门”,来替代上海商港。孙中山认为新港有征地容易,自由发展方便等综合优势,但要把综合优势发挥出来,首先巨额资金难以筹集; 其次挖掘运河,敷设基础设施与建设市街绝非一蹴而成;最后要把新港建成经济、文化、内贸、外贸等多功能港口城市,还需要有能源动力,交通运输、轻重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的综合协调发展,因此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才能达到上海已有水平。但对上海港进行改造,具有引进外资易、投资少、建设速度快、经济连续运行性好、经济效益佳等优点。因此他把建设乍浦与澉浦之间的东方大港作为理想方案,而把改造上海港为东方大港作为具体实施方案。孙中山改造上海港为东方大港的核心,是改造黄浦江。分为四个步骤:
❶保留“现在自黄浦江口起至江心沙上游高桥河合流点止已成之布置”。
❷由高桥河合流点开一新河,直贯浦东,在龙华铁路接轨处上流第二转湾复与黄浦江正流会合”。
❸“在扬树浦下游…建一泊船场。以供万吨级巨轮停泊。
❹旧黄浦江填塞后,必须解决苏州河的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