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

| R1 | R2 | R3 |
丝裂霉烷(mitosane) | H | H | H |
丝裂霉素A B C | CH3O- CH3O- H2N- | CH3O- HO- CH3O- | H CH3- H |
丝裂霉素(mitomycin)是Str.caespitosus所产生。含有多种成分。主要成分为丝裂霉素A、B、C。
临床应用的产品是丝裂霉素C,为紫色针状及柱状结晶。其酸性和碱性水溶液在常温下均不稳定。溶于水、甲醇、丙酮和乙酸丁酯,不溶于醚和苯。其结晶极稳定,在100℃加热4小时效价不降低。熔点较高,在360℃时变色。
丝裂霉素C强烈抑制各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生长,诱导溶源菌释放噬菌体。实验治疗研究显示对包括自发瘤和诱发瘤在内的35株实验肿瘤中的21株有显著抑制作用。
丝裂霉素分子中含有氮丙啶、氨甲酰和(氨基)醌三个活性基团,起烷化剂作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与DN-A分子的双螺旋形成交联,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增殖细胞DNA的复制。
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肺癌、淋巴肉瘤、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胃癌术后肝转移可得到缓解,多与手术并用治疗胃癌。本品与其他抗癌药合并应用能提高疗效。如与氟尿嘧啶、喜树碱或阿糖胞苷合并治疗胃肠道癌有效。与环磷酰胺、噻替派、色霉素合用,对恶性淋巴瘤、肺癌和胃癌的效果较好。
剂量:静脉注射,成人每次4~6mg,每周1~2次,以40~60mg为一疗程。动脉注射,剂量同静脉。腔内注射,尽量抽尽积液后注入4~10mg,每5~7天一次,4~6次为一疗程。口服,每次2~6mg,总量100~150mg为一疗程。
主要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对血小板的影响比较显著,有的病人甚至在血小板未降低时即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但一般于停药后2~4周可以恢复。另外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