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
南京城墙组成部分。位于市南。明称聚宝门。1931年改今名。为控制城南地区交通的咽喉。始建于五代吴杨天祐十四年(917),为南唐都城正南门。宋绍兴初,曾修理加固,并建瓮城和券门。明洪武初,修建都城时重建此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9米,东西宽118.5米,总面积11720平方米。全部以巨大条石为基,巨砖为墙,以桐油、石灰、糯米浆为粘合剂,极为牢固。有三道瓮城,头道瓮城两侧设马道,供守军骑马登城。城上原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城楼和其他建筑,今仅存台基遗址。有四道直线贯通拱形城门,高19米。每道城门有双扇木质铁皮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最南一道城墙建有27个石洞窟,古称藏兵洞,为战士隐蔽休息场所,亦可储存粮食、军械、檑石、滚木等备战物资。每洞可容纳士兵百人以上,故有“藏兵三千不见影”之说。中华门结构复杂,设计巧妙,为我国最大、最完整、最宏伟壮丽的堡垒式城门,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城堡建筑,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