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勤务简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勤务简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勤务简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实行预防为主,在人民群众协助下,战胜了各种困难,维护了部队健康,完成了救治大量伤病员的任务,从而保障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并且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卫生勤务经验,壮大了卫生工作队伍,建全了卫生勤务组织,提高了疾病防治和战伤救治的水平。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保存下来的很少。这里侧重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实施卫生勤务的一些情况。
伤类、伤部情况可以晋察冀边区一九四三年的2411名伤员统计为代表,枪伤占53%,炸伤占30%,其他伤为17%。如按伤部统计,头部伤为9%,胸部伤为11%,腹部伤为8%,上肢为23%,下肢为39%,其他部位10%。炸伤多是手榴弹或小口径曲射炮伤。 八年中疾病入院数无完整统计。129师病死率为0.77%。120师83269名患者疾病分类统计(括号内为病死率):外科伤病15.5%(0.70%),传染病19.5%(4.7%),消化系病21.3%(1.1%),呼吸系病1.3%(2.5%),循环系病1.2%(3.1%),神经系病4.3%(0.4%)五官科病5.2% (0.3%),皮肤科病14.5% (0.3%),妇产科病0.4%(0.3%),其他5.8%(1.1%)。 华北地区1942~1943年曾有过疟疾大流行,个别部队发病率达20%,用奎宁及柴胡等药物治疗。江苏有淮阴地区黑热病猖厥,有的村庄患病者达80%,部队也有感染。苏北军区1944年在阜宁县专设医院用三价锑和五价锑为群众治疗。通过不断教育,纠正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疗法,开展了较新的技术,提倡战伤早期扩创和对开放性骨折石膏封闭疗法等。 延安和1941年前皖南后方区,条件较好,建立了比较正规的后方医院,得到国内外友好人士的赞扬和捐助。 预防为主的思想继续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许多部队能做到每周上一次卫生课。连队卫生员或医务员有充分卫生监督权利。部队行动时,派人先到预定宿营地作疾病调查。部队进驻后即打扫卫生,适时开展军民卫生运动,进行认真的评比。各师、旅还定期组织人下到部队检查卫生工作。有的部队建立“公筷制”。1942年后,一些部队对参军者实施体格检查。有的部队每年检查身体一次,发现病者早治。大多数部队每年种痘,有的部队每年注射三联疫苗。 对医学训练培养人才抓得较紧。中央苏区卫生学校到延安后又办了四期,毕业210人,1940年改称中国医科大学(王斌任校长),学制2~4年,毕业生大部补充前方。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和山东军区,自1939年先后创办了白求恩医校或卫生学校训练医护药剂人员。新四军在皖南办过六期医训班。1942年在淮南地区试办过二年制的华中医学院。全军各师均开办卫生学校训练医生,旅则负责医助和司药的训练,团负责训练卫生员。 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水平,许多师出版了刊物,几乎成了广大卫生人员唯一的学习材料。这些刊物有《国防卫生》、《卫生通讯》、《西北卫生》、《西北医刊》、《卫生建设》、《医务生活》、《先锋医务》、《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胶东医刊》、《医药卫生通讯》、《医学文摘》等。开始时以油印者居多,后来才增加了铅印的比例。白求恩大夫曾编写一本《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与技术》,在华北区成为重要的教材。此外,各师还常在军区报纸上写通俗的医药卫生常识,教育部队。 总之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卫生工作,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比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医疗卫生防疫水平和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的卫生勤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但蒋介石依赖美帝不断制造磨擦,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从1946年6月26日起,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整个解放战争共进行了142个大小战役,战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到重点进攻延安与山东为止,我进行战略防御,主动放弃一些城市,以运动战歼敌112万余人,同时进行土改,发动农民参军。第二阶段从1947年7月开始,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到1949年5月解放南京和上海为止。第三阶段是战略追击,包括向中南、福建和西北进军。整个战争遵照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进行,共歼敌800万余人。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5~1946年,军委卫生部由苏井观任部长,沈其震和傅连暲任副部长。战争开始后,大部分人员均分赴各解放区协助工作。1946年贺诚自苏联回到东北。解放战争中担任各大解放区和后来的野战军卫生部长的有: 西北及一野为贺彪、曾育生,中原及二野为齐仲桓,华东和三野为崔义田,东北为贺诚,四野为孙仪之,晋冀鲁豫和华北野战军为钱信忠、叶青山。到第三阶段,贺诚调北京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长兼中央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和党组书记,由戴正华任东北军区卫生部长。孙仪之任中南军区卫生部长,钱信忠任西南军区卫生部长。 解放战争中,各大解放区和野战军的卫生工作基本上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开始时我军均以纵队(相当于军)为单位,部队扩大后,在纵队之上设兵团。1949年春全军各部队先后按照中央军委决定编为四个野战军,华北军区三个兵团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指挥。各级卫生部此时并入后勤部,卫生部长任后勤副部长。(在此以前卫生部和供给部均直隶于军政首长。) 第一、二阶段的战斗都是在解放区进行的,群众基础好,对伤病员救治后送极为有利。第一阶段打的是战略防御性的运动战,部队机动性很大,每次战斗后要求将伤员以最快速度送到远后方,故只能对最迫切需要救命的伤员才在前方得到手术抢救。第二阶段我军主动进攻。卫勤工作在群众大力支援下,可以做到“伤兵多而不乱”,“兵站线长,治疗不间断”。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伤员较多,伤员后送可以不象第一阶段那样急迫,一时送不走时,则“村村是医院,家家是病房,人人是看护”。前方手术率大为增加,团以上普遍开展输液防治休克,逐步推广早期扩创和延期缝合术,采用石膏疗法。到后期攻坚战时,可以把医院布署到敌固守城市附近,伤员可以就地治疗,不再需要远送。 第三阶段的追击战,伤员不多,均就地治疗。 解放战争许多战役规模比十年内战和抗战时期要大,伤员也多,各军在火线抢救组织方面,作了相应的加强。大多情况由连副指导员担任组长,卫生员辅之,另将连队文书、理发员、炊事员等5~7人组成抢救组。主攻连并可得到营的加强。营则以副教导员为首组成人数更多些的抢救组。配有担架组。这种抢救组织是我军的一个创造,在十年内战和抗战时期已有雏型,抗日战争中有了发展,到抗美援朝战争就更为完善。 在此时期的医疗后送体系,除后期一些攻坚战斗是就地治疗外,基本上是沿兵站线设多点医疗接力站的体制,还做不到分类后送。伤票已普遍使用。 解放战争中的伤员后送,自团以上,均由支前民工组织完成,基本是担架、人力车与兽力车。伤员途中的看护,也由民工组织负担。支前民工在战争中作出了伟大贡献。 三年半我共伤亡1,312,700人,其中阵亡257,392人,伤员1,055,308人。阵亡与伤员比为1:4.1,治愈归队率为75.8%,伤死率2.5%。 伤部和伤类比例,可用两个统计为例: ❶三野伤员伤部比例: 头20%,胸11%,腹(含会阴部)9%,上肢27%,下肢32%,其它1%。伤类比例: 枪伤37%,炸伤59%,其他4%。破伤风1%,气性坏疽0.3%。 ❷华北军区太原战役共发生伤员16701名,其中枪伤1652名,占9.9%;炸伤14481名,占86.7%;其他568名,占3.4%。伤部分布为: 头部26.7%,胸部6.2%,腹部6.7%,上肢32.4%,下肢28.0%。 三野手术率为12%,四野(辽沈战役)31%,华北野战军(太原战役)22%。伤员用全身麻醉者占70~80%,截肢率4.5%。在这一时期已较普遍地使用磺胺,提高了治愈率。 战争中我军卫生人员也有伤亡,据三野统计3831人,占其伤员数1.1%,占卫生人员的7%,反映了我卫生人员英勇抢救、不怕牺牲流血的精神。 战争结束时,解放区共有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542所,床位352 300张(不包括作战部队医疗所的床位)。 卫生防疫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如,东北部队特别是从关内去的部队对行军作战中如何防止冻伤缺乏经验,故1946~1947年冬季战斗中发生不少冻伤,有的部队达10%,经过积极防治,以后有所改观。当时东北几乎每年有鼠疫发生,我抓紧生产鼠疫苗(苏联也送来一部分活菌疫苗),军民同时开展灭蚤灭鼠运动,使部队免于感染,地方上也防止了大流行。1947年从港口传入了霍乱,部队及时注射三联疫苗并严禁渴生水,故发生患者不多。华东部队1949年渡江战役之后,为准备在南方江河湖网地带作战,大规模地训练游泳,因事前未作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有相当数量的指战员感染了血吸虫病,在地方党政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下,从上海及江苏省组织医疗队突击治疗,患者得以基本治愈,从而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药材供应方面,1945~1946年间,除在根据地积极开办和扩充药材厂外,还从大城市购进较多药材。宋庆龄女士大力协助,从国外为我军和解放区募得大批药材。东北全境解放后,沈阳最大的药厂(原日本武田药厂)加紧生产多种军用药材; 华东解放区的新华制药厂可以生产生物制品,西北区药厂也能生产疫苗和血清。加上其他区各药厂的生产,基本上可满足战争的需要。 卫生干部的培训工作,我军从战争开始就给以应有的重视。医助、调剂员、护士和卫生员的培训,仍由各军自己解决。医生则由后方培养,学制1~3年不等。这时期开办的有: ❶中国医科大学,由延安迁到东北佳木斯,采用专科重点制,在三年中培养了3000多名医务干部。 ❷大连医学院,由上海动员一批医生参加教学,学制三年。 ❸晋察冀白求恩医学院。 ❹晋冀鲁豫白求恩医学院。 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❻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 ❼中南医学院。 ❽晋绥军区卫生学校。三年中共培养各种卫生干部31 500余名。 抗战期间的医学刊物,各区仍继续出版。由于印刷条件的改进,翻译和翻印了大量书籍下发部队,如《外科局部解剖学》、《军医必携》,以及内科、传染病和药物学方面等书籍达77万余本,杂志120万册,及时介绍了英美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救工作的经验。 总之,解放战争中的卫勤工作,比抗战时有了很大进步,表现在火线抢救率高(阵亡为20%)、伤死率低和卫生防疫工作上的成功等。在四百多万军队中逐步健全了各种卫生组织。我卫生人员经过战争考验和锻炼,已成为一支能英勇战斗的救死扶伤的队伍。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953年)的卫生勤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帝不顾我国警告将战火推到鸭绿江边。为了伸张国际正义和保家卫国,我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入朝与朝鲜军民并肩浴血抗敌。经过运动战(8个月)和阵地战(2年)两大阶段,歼敌130余万,迫使敌人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我卫勤工作经受了考验并取得与装备现代化敌人作战的战救经验。 当时美军不但有优越的炮火优势,且有绝对制空权,对我野战区前后方日夜袭击,迫使我前运物资和大量伤病员的抢救、医疗后送和卫生工作几乎全部转入地下和黑夜进行。这是不同于以往战争的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我国与美国之间并未宣战,我国东北仍是和平地区,故伤病员均送回国治疗,运动战阶段达90%,阵地战阶段达65~70%。后送线长达五、六百公里,平均须20天之久才能到达东北。大量伤病员是黑夜后送,如何提高运送效率和减少途中伤亡是当时卫生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卫生防疫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虱媒传染病和夜盲症流行,美帝1952年还使用了细菌武器,这更是对我军卫勤工作的严峻考验。 当时的卫勤部署是,在东北边境两个口岸处设立分类后送医院,对自朝鲜送回的伤病员实施卫生整顿,然后分送到各后方医院。朝鲜野战区分为兵站区和作战区。运动战阶段将兵站医院分解为能独立收转的医疗连,沿后送线布置,适应部队机动的需要。阵地战阶段兵站线医院分前后三级:前途兵站医院(400床位),中途医院(300床位)和基地医院(1500~2500床位)。规定其工作方针为“治疗性后送和后送性治疗”,因为战地条件有限,又不安全,凡不迫切需要治疗的病伤都送回东北。作战区的军有三个医疗所,以其中之一或二作为机动外科医院支援师,以一个留治轻伤病员。加强连营抢救组织,自火线到团的伤员后转基本上是步行、担架和马车,团以后使用汽车,基地医院用火车。 战救记录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数字:阵亡与伤员之比为1:3.36,战斗死亡率为27.9%,伤死率5.66%,病死率2.9%,伤员治愈归队率为64.5%,休克发生率6~20%,破伤风发病率0.53%,气性坏疽发病率0.83%。作战军手术率在运动战为10~15%,阵地战为40~50%; 兵站医院为15.2%。 那时新中国才成立不久,对拥有绝对制空权和现代化武器的敌人作战,能取得上述成绩是很不容易的。主要经验如下: (1)战胜了敌炮、敌机的威胁和破坏。前后各级救治机构都必须在坑道、掩蔽部、山洞、地下或半地下设施中工作,而且伪装要好,灯火管制要严密,避免暴露,以减少受袭击机会或袭击时的伤亡。 (2)做好夜间后送工作。后送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开始各院随意抽病室医护人员后送,秩序较乱。阵地战阶段各院都成立了专门后送组,它的优点是: 与汽车部队关系密切,对司机熟悉,便于掌握车速,对道路、敌机活动规律、途中意外的处理、后一站收治机构、后送指征与反指征都较熟悉,可以减少途中死亡和伤亡。 (3)加强了火线抢救组织。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我方伤亡远较以往战争为大,又因在山区作战,故抢救组织必须增强。连至少有二名卫生员,连抢救组为10~20人,营抢救组30人。抢救人员要有战术训练,以减少本身伤亡。白天敌炮火封锁交通线,多数伤员均在黑夜才能离开阵地,采用短程接力以减轻担架员的疲劳。 (4)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救治率。团、师和医院建立分类工作,减少混乱,使重伤员能优先得到救治。自团开始设立抗休克组。在我国我军第一次将大后方的血前送到兵站医院和作战师使用,取得野战运血和储血的经验。采用两个手术台交叉流水作业,使每个手术组在高峰期间每昼夜能作30~40个大小手术。将医疗队派到前沿兵站医院和作战师工作,提高了手术质量。通过以上多种措施,伤死率从1951年的6%下降到1953年的4%。 (5) 粉碎了敌人的细菌战争。1952年春美帝开始使用细菌武器,我发现后即组织各级防疫委员会,划分防疫区,加强对空监视和扑灭工作,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加强隔离和检疫工作。由于认真贯彻上述措施,粉碎了敌人企图,将其危害性缩小到最低限度,维护了部队的战斗力。 (6)发挥了野战防疫队的重要作用。志愿军卫生部本有一个防疫大队,1952年又增加一个大队。第一年度即有虱媒传染病和夜盲流行,防疫队深入部队协助灭虱、建立澡堂,多次调查营养状况并指导部队服用松针水防治夜盲,反细菌战时又成为防疫主力,1953年反登陆作战准备阶段又在横贯公路上作预防性灭虱工作。志愿军发病率不高(与伤员比为1.2:1),不能低估防疫队在其中的作用。 (7)改进了药材供应的方法。过去我军无统一战时药材标准,包装也大小不一。有鉴于此,1951年夏即提出简化战时供应品种的标准,将大包装改为10~15公斤重的箱装,采用领取和前运结合的供应方法,保证了作战的需要。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长为吴之理,副部长为朱直光和阮汉清。 ☚ 卫生勤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勤务机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