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实业银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实业银行

中国近代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1932年迁至上海。创办时实收资本350万元,经营一般商业银行及储蓄、信托、仓库等业务。1920年起获准发行钞票,流通甚广。1935年6月在白银风潮中因兑换券准备不足发生挤兑,遂为官僚资本兼并,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派军事特派员整顿,实行公私合营。1951年5月与新华银行等成立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参加私营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与其他银行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中国实业银行

中国实业银行

中国近代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1932年迁至上海。创办时实收资本350万元,经营一般商业银行及储蓄、信托、仓库等业务。1920年起获准发行钞票,流通甚广。1935年6月在白银风潮中因兑换券准备不足发生挤兑,遂为官僚资本兼并,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派军事特派员整顿,实行公私合营。1951年5月与新华银行等成立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参加私营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与其他银行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 四明商业储蓄银行   中国国货银行 ☛
中国实业银行

中国实业银行

1919年4月设立,总行先设天津,1932年4月移上海。创办人为李士伟、周学熙、熊希龄等。1937年3月,增加官股,改为官商合办,资本总额增至400万元。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 东莱银行   大陆银行 ☛
中国实业银行

中国实业银行

旧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1915年由北洋政府财政部奉令筹办。创办人为前中国银行总裁李士伟,前财政总长周学熙,前国务总理熊希龄、钱能训及国内著名实业家。1919年4月正式开业。宗旨为发展实业。额定资本为2000万元,公股商股各半,公股由中国银行担任,商股由创办人筹募。但开业时实收资本仅为300余万元。总行原设在天津,1932年迁至上海,改为总管理处。另在天津、汉口、青岛、南京、厦门、杭州、苏州、无锡、镇江、济南、芜湖、北京等地设立分支行。该行名为实业银行,实际仍从事一般商业银行及储蓄、信托、仓库等业务。1920年开始特准发行钞票,1927年发行额为756万元。由于得到北洋政府的支持和有钞票发行权,业务较为发达,30年代初期,存款已超过4000万元,在全国重要商业银行中居列第八位。该行所发钞票,在市面流通颇广,后来越发越多,到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以前,发行额竟达4400余万元,由于发行过滥,准备空虚, 1935年上半年发生挤兑,国民政府财政部乘机对其进行改组,由中央银行国库局局长胡祖同兼任总经理。不久,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取消了该行的钞票发行权。1937年3月,进一步饬令该行改组,将原有资本350万元按15%折成商股526110元,另由国民政府以复兴公债抵充,加入官股3473890元,合成资本总额400万元,派博汝霖为董事长、周守良为总经理,正式宣布为官商合办银行。此后,即为国民党四大家族所控制,与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为“小四行”。抗日战争爆发后总管理处先迁至汉口,继于1938年8月迁至重庆,1940年得国民政府许可加入华侨资本,增资本法币800万元。抗战结束后,总管理处于1945年10月迁回上海。解放后,其官股部分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继续营业。1951年5月与新华、四明、中国通商、建业四家公私合营银行组成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参加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与其他行庄共同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 新华银行   建业银行 ☛
中国实业银行

中国实业银行

简称“中实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商业银行之一。1915年由北洋政府财政部筹办,1919年4月正式成立,实有资本350万元。总行原设于天津,1932年4月迁上海。经营一般商业银行储蓄、信托、仓库及发行等业务。北洋政府特许该行发行兑换券,至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以前,发行总数高达6500余万元,在几家特准发行的商业银行中居首,流通颇广。1935年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1937年3月国民党财政部饬令将旧股折减,同时增加官股,将该行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此后受国民党四大家族控制,是“小四行”成员之一。上海解放后其官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1951年5月与新华、四明、中国通商、建业四家公私合营银行组成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在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中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 四行   伊斯兰银行 ☛
000028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6 3: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