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日北京专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日北京专约

 即《中日北京专条》。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被迫与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4年(同治十三年) 10月31日由恭亲王奕訢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签订于北京。共三款,附有《会议凭单》。规定中国赔款银五十万两(“抚恤”十万两、日本在台修道建房等四十万两),日军退出台湾;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予日本后来吞并琉球(今冲绳)以口实。

中日北京专约

亦称《中日北京专条》。日本为了侵略台湾,以同治十年(1871年12月)琉球渔民在台湾遇难的借口,出兵台湾相威协,不断向清廷施加压力。同治十二年(1873年)日派柳原前光来华质问总理衙门,遭到清廷代表据理驳斥。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英勇抵抗。清廷闻讯后虽向日本提出抗议,且布署台湾防务,但他们根本不想以武力赶走日本侵略者,而寄希望于谈判解决问题。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1874年10月31日)清廷派恭亲王奕訢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签订《中日北京专约》。共三款,另附“会议凭单”一件。其主要内容是:承认日本此次侵台为“保民义举”;中国允给“抚恤”银十万两;日本退兵,在台地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中国愿为留用,准给银费四十万两;所有此事两国一切往来公文彼此撤回注销,至于生番由中国设法妥为约束,以期永保航客不再受害。此条约为以后日本吞并琉球提供了借口。

中日北京专约

亦称“中日北京专条”。日本为了侵略台湾,以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月琉球渔民在台湾遇难为借口,出兵台湾相威胁,不断向清廷施加压力。同治十二年(1873年), 日本派柳原前光来华质问总理衙门,遭到清廷代表据理驳斥。次年, 日本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英勇抵抗。清廷闻讯后虽向日本提出抗议,且部署台湾防务,但他们根本不想以武力赶走日本侵略者,而寄希望于谈判解决问题。当年,清廷派恭亲王奕訢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签订《中日北京专约》。此条约为以后日本吞并琉球提供了借口。

中日北京专约

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台事专约”。1871年,琉球渔船因风飘至台湾,被高山族误杀。此事纯属中国内部问题,但日本却借机派使臣对华交涉,并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以此为借口,出兵侵犯台湾,当地人民英勇还击,清政府亦派钦差大臣沈葆桢率兵援台,双方对峙。 日本政府转而和谈,谋求以外交讹诈达到目的。清政府代表始则据理辩驳,后在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压力下妥协。10月31日,恭亲王奕诉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在北京正式订立本约。共3款。另附“会议凭单”一件。主要内容为:日本军队限期从台湾撤军,中国赔偿日方50万两白银,并赔偿日本在台“所有修道、建房等件”银40万两,并承认日本此次侵台行为为“保民义举”。此后, 日本即以此为口实,强行兼并琉球群岛。

中日北京专约

亦称《中日北京专条》、《台事专约》。1874年5月, 日本以琉球渔民曾于1871年底在台湾遇害为借口,派兵入侵台湾。守台军民英勇抗击, 日本军事进攻受挫。8月5日,日本派大久保利通为全权办理大臣到北京交涉。10月31日,清政府在英、美等国的诱逼下,派文祥同日本代表大久保利通、柳原前光签订了《中日北京专约》。共三款,另有“会议凭单”。规定日本从台湾撤兵,清政府付银五十万两给日本。由于该约上有台湾居民“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字样, 日本以此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的依据。1875年, 日本强迫琉球王国断绝同中国的一切关系。1879年4月, 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3: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