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改革
1949年,全省仅有一些小工厂和手工业作坊,工业基础薄弱,固定资产不到1亿元,当时企业组织结构的特征是“小”,分工协作关系不紧密。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中,安徽工业门类不断增加,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地方工业基础逐步得到加强,工业经济框架基本形成。80年代起,全省工业生产呈现较明显的专业化分工特征,生产区域布局较为合理。技术性比较强的行业,如机械、电子、通信设备等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滁州等市;适应皖北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蚌埠市以食品加工业为主;淮北、淮南、铜陵、马鞍山等市的工业主要依托本地的矿产资源;大量的纺织、食品企业则遍布全省各地。
90年代初,全省企业组织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能源、原材料工业,生产高度集中;家电主要产品的生产也非常集中,但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食品、纺织等,生产分散的状况比较明显;专业化和规模效益相当明显的产业,如汽车、矿山机械等,经济规模和专业化水平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