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育投入与新建、改造农村校舍
1950年,上海郊县共投资17.6万元,完成学校基本建设2 360平方米;1959年,对基本建设的投资达353.4万元,完成建筑面积75 119平方米;1978年,基建投资超过48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78 220平方米。“六五”期间(1981—1985年),上海郊县教育的基建投资4 277.7万元,完成基建项目300个,竣工面积325 055平方米。“七五”期间,郊县基建投资35 209万元,完成项目1 359个,竣工面积1 155 355平方米。
1985—1987年,市、区县、乡镇共同对农村学校危房进行改造,共投入资金3 750万元,1988—1992年又投入资金2 800万元,前后共改造校舍面积36万平方米。由于市财政的资金投入,以及县镇两级政府配套资金的落实,改变了农村学校的校舍面貌。
1994年, 上海市郊教育实施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同时结合布局调整和校舍改造,“整体规划、软硬兼施、分步到位、盘活存量、滚动开发”,这种“走一着,活全局”的思路与实践,起到了把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更大效益的作用。青浦县要求校舍改造一所,则学校土地面积、建筑面积、专用教室、体育场地就达标一所。南汇县采取“县财政拨一点,老百姓捐一点,乡镇企业集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的办法,促使校舍改造工作早日上马。与此同时,区县都很重视校园整体规划和校舍建筑造型的全新设计,涌现出南汇县芦潮港中学、青浦县香花桥中学、奉贤县邬桥中学、金山区山阳小学、松江县古松中学、崇明县新村小学等校园布局合理,校舍建筑造型新颖优美,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准的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