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原名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占地面积14.3公顷,总建筑面积近4.7万平方米。前身是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1903年由著名爱国主义者、新闻事业家史量才先生创办。1911年迁至现址,改私立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37年改名为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自1918年起,著名蚕丝教育家郑辟疆先生任校长,注重蚕种改良和技术推广,办学成就蜚声国内外。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曾派机野蛮轰炸该校,学校被迫内迁四川乐山。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原址复校。1953年院系调整时,大专部分并入浙江农学院蚕桑系。1956年制丝与丝织两专业分出另建省立丝绸工业学校(现苏州丝绸工学院)。1958年始称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经国家教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并入苏州大学,组建生物技术学院。
1978年以来,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创办新专业,专业门类由原来的单一蚕桑专业向多学科、多专业发展,先后增设了生物、水产、经贸等系科,在校生人数1 300人左右。现设有蚕桑系、生物系、水产系、经贸系、基础部等,开设蚕桑、家蚕育种、水产养殖、应用生物、贸易经济、生物教育、化学教育和蚕茧收烘与贮藏(蚕桑)、渔业经济管理、会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及蚕桑经贸双专科,1996年,开始招收蚕学本科专业生。学校现有教职工310人,教师1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3人,讲师82人。
学校一直十分重视科学研究,设有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蚕桑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蚕桑科学研究上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他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生物科学新技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其科研成果在生产上被广泛地推广应用。学校近10年来,承担了8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通过鉴定的有50余项,获得省、部、市(厅局) 各级奖励的有30余项,学校主持完成的“家蚕滞育性卵孵化理论及应用研究”被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TIPS)转录,“大银鱼北方移植驯化”被农业部、水利部列为全国推广项目,桑树育苗、蚕种改良、养蚕技术、蚕桑病虫害防治、鱼病防治等系列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真骨鱼类卵膜孔精子引导系统的研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果; “北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成功,目前正在深度开发之中。
学校图书馆藏书20万册,中、外文期刊600多种;设有计算机、电化教学、外语语音室以及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验室28个;院内实习场1处,校外实习基地20个。
在93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大中专毕业生8 000多人,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及海内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并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单位地址: 苏州市郊浒墅关镇
邮政编码: 2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