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章句李白《嘲鲁儒》诗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中所言“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诗中所言“章句”,原指汉代注家以分章析句来解说古书意义的一种著作体裁,此处指以注疏为方式的“经学”。五经传说是由孔子编定的,由于它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故长期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教科书和宣传宗法思想的理论依据。“五经”之说始于汉武帝时,后增加《论语》、《孝经》而扩展为“七经”;又扩展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九经”;九经加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成为“十三经”。这十三经就是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狭义的经学,只是中国儒学的一种形态。它的特点是用解释儒家经典的方式,提出一套以“三纲五常”为基本法度并附以阴阳五行说的思想体系。它代表了儒学的儒教化。它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的原则是“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始终维持经书的权威和古注的权威。这使它流为一种烦琐的训诂之学,斤斤计较经书字句间的微言大义,故又称为“章句之学”。在唐代,尽管唐太宗曾命孔颖达等人撰作了《五经正义》,又曾把《易》、《书》、《诗》、三《礼》、三《传》合为九经来实行科举取士。但在当时文人中,重“进士”而不重“明经”、重“经济之策”而不重“章句之学”却是一个普遍倾向。李白的《嘲鲁儒》诗正是这种倾向的一个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