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行学说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五行学说中国古典哲学拳学理论。以 “五行” 的观念来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古代较为典型的一种系统观、整体观思想。先秦著作《尚书·洪范》中较早阐释了五行的基本内涵: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后发展为自然界的五种功能属性,具有普遍意义。并总结出了每一行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有: (1 )“五行”结构为宇宙构成的普遍规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按五行规律运动,即五行“为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2)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关系,这种生克关系维系着事物在矛盾中达到平衡。其具体关系如图; (3)具有五行结构的不同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不同事物的同一行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如人和自然界的许多五行结构都有连通性; (4)人的五脏与五性相对应,具体为心为火、肝为木、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 (5)五行与阴阳、八卦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6)五行之间力量的变化可带来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发展。 五行学说doctrine of five elements属于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与方法论,着重以“五”为基数来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尚书》等书,常与阴阳学说并用。五行的涵义,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是指运行、运动变化,也有行列、次序之意。将五行概念应用于哲学、天文、历数和中医学、中兽医学等领域,逐渐形成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系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具有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孳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导致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的根本。中兽医学的五行学说,主要体现于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中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行归类简表
注: 六腑包括三焦。 基本规律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等作为探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手段, 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在中兽医学中, 其主要作用有两个: 一是通过正常的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事物正常的相互孳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是通过反常的相乘、相侮说明反常的病理现象。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 相生是指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孳生等作用。五行的相生规律和次序为: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正是依赖于这类孳生和促进作用, 自然界才能繁荣茂盛, 动物的生命过程才能生机勃勃。 五行相克 相克又称相胜, 是指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抑制、约束的作用。五行的相克规律和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正是由于这类抑制和约束作用,自然界和动物体生命过程既能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蓬勃生机,又不至于过分亢奋转而为害。 五行生克的相互联系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之间的相生和相克是密切联系的,体现为生中有克和克中有生。这样, 自然界才能维持生态平衡,动物才能维持生理稳定。因此,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如就木而言,木之“生我”者为水,木之“我生”者为火;木之“克我”者为金,木之“我克”者为土。 五行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火之“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火之“我生”者为土。因此,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木和火、火和土均为“母子”关系。相克关系又可称为“所不胜”和“所胜”。“所不胜”者就是“克我”者,“所胜”者就是“我克”者。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火之“我克”即“所胜”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火之“克我”即“所不胜”者为水。“生我”、“我生”虽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制。“克我”和“我克”虽是五行中的相克,但克中有生。这样,相生间有相克,相克间有相生,如环之无端,生化不息,维持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图1、2)。 图1 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图 图2 五行相克寓有相生图 五行学说就是以五行生克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各系统都通过这类复杂的调控机制,防止自身某些方面的太过或不及,维持整体的动态平衡。一旦这一机制失常,在自然界就表现为异常变化,在动物体则表现出病理现象。 五行的相乘相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属于五行相克的异常,相乘是顺相克次序的制约太过,相侮是逆相克次序的制约异常。在动物生命过程中,相乘和相侮均属于病理现象。 五行相乘 指五行相克太过。乘,寓有乘虚侵袭之意。在正常情况下,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有着克制作用,但应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某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就会产生异常反应,这种情况称为相乘。其规律和次序与相克相同,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 指五行反克为害,也是一种相克异常情况。侮即欺侮,有以强凌弱之意。在正常情况下,五行中的一行受另一行的约束和克制,如木为金所克,土为木所克。但由于五行间相互对比力量的异常,有时又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木非但不受金的制约,反而克制金;土非但不受木的制约,反而克制木。这种反常的相克,就叫“相侮”,或者叫做“反克”。相侮的规律和次序与相克相反,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 土侮木(图3)。 图3 五行相乘相侮示意图 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其应用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五行的特性分析研究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二是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分析研究各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五行的相生和相克关系的异常阐述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用于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将动物体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在此基础上,以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其本身所属的六腑、五官、五体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和各种功能联结在一起,形成中兽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体现了动物体自身的整体性,并揭示动物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还可揭示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相互孳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的基本概念。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阳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降以孽肾。这是以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五脏之间相互孳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温煦,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阐明五脏之间所存在的某些相互拮抗、相互制约的关系。 用于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而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互相传变(即相互影响)。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 包括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两类。 相生关系的传变 就是病变顺着或逆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传变。可归纳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母病及子,是指疾病顺相生次序的传变,由母脏发展到子脏。如脾有病后传于肺, 脾属土, 肺属金, 脾为母, 肺为子, 由于脾土虚, 殃及肺, 故为母病及子。例如, 牛马因劳役过度, 喂饮失时, 日久脾土虚弱, 不能生肺气,而形成脾肺两虚证。“伤力脾虚”,即属这种情况。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 如心有病后传于肝, 心属火, 肝属木, 木为母, 火为子, 由于火太过将病变传于木, 故为子病犯母。例如马牛在暑热炎天, 负重过度, 奔走太急, 热积于心, 心传于肝, 肝传于目, 而发生外障眼, 即属此种情况。 相克关系的传变 就是病变顺着或逆着脏腑相克次序的传变, 也叫“相乘”为病和“相侮”为病。二者均系相克的异常, 都属病理状态。相乘为病, 即相克太过为病, 指的是顺相克次序的制约为病。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克制的一方过盛, 以强凌弱, 使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抑制; 二是被克的一方虚弱, 不能抵御对方的克伐,而表现出的病理状态。以肝和脾的关系而言,前者是肝强乘脾, 常表现为肝气横逆犯脾、犯胃等实证性病变; 后者则为脾虚肝乘, 常表现为肝脾不和等虚证性病变。 相侮为病即反克为病, 故又称“反侮”, 指的是逆相克次序的制约为病。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一方太盛, 不仅不受克己一方的抑制, 反而进行反克; 二是由于一方的虚弱, 无力克制对方, 反被抑制而发生病变。以肺肝的关系而言, 肺属金, 肝属木, 肺的肃降本应制约肝气、肝火的升动, 防其太过, 但如肺虚或肝旺, 又可导致肝气、肝火犯肺等一系列病变。 用于指导诊断 动物是一个有机整体, 内脏有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 表现出形态、脉象、口色、声音等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可归类于五行, 而五行中同一行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现象,存在着某些联系,因此五行学说可以指导疾病的诊断。临证上往往通过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 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理论, 来推断病情。所以, 在诊断动物疾病的过程中, 不但要详细观察病状, 抓住特有的体征, 而且还要应用五行学说来分析疾病的发展和传变过程。 通过应用五行学说, 一方面可以说明疾病传变的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还可初步判定其预后。一般说按相生传变, 预后为顺, 病较轻; 按相克传变,特别是按反侮方向传变, 预后为逆, 病较重。如《司牧安骥集》指出:“肝病传与南方火, 父母见子必相生; 心属南方丙丁火, 心病传脾祸未生; 脾家得病传与肺, 安荣必定土生金; 肺家得病传于肾, 金水相和无退迎; 肾家得病传于肝,水能生木必相亲;……肝家有病传于脾,木来克土必灾生; 脾家有病传于肾,土来堰水疗无因;肾家有病传于心,水来浇火救无门; 心家有病传于肺,金逢火化倒销形; 肺家有病传于肝,金能克木病难痊。”这些在诊断上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用于指导治疗 控制疾病的传变 指治疗疾病时, 除应对病脏进行处理外, 还须在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 调整各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防止疾病传变, 并促进病脏恢复。但疾病的传变错综复杂, 治疗时须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可把五行的生克乘侮当作死板的公式,机械地套用。 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❶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基本原则是“补母”、“泻子”。补母, 指“虚则补其母”,主要用于母子两脏皆虚或子脏虚弱之证, 通过补母能使子虚症状得到改善。如肝肾阴虚, 肾阴不能滋养肝木, 称为水不涵木,治疗可以补肾阴之虚为主,借肾阴以滋养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可影响脾之健运而致肺脾两虚。脾为肺之母, 肺为脾之子, 脾土可生肺金,故可用补脾为主的方法治疗,通过补脾气以益肺气。泻子, 指“实则泻其子”, 主要用于母子两脏亢实之证。通过泻子能抑制子脏过分亢进的功能活动, 可治疗母子两脏皆实或母脏的实证。如肝火炽盛, 肝为母, 心为子, 故常采用清泻心火的方法治疗,以抑制肝的功能偏亢。例如, 马在暑热炎天,使役过重, 奔走太急, 以致热积于心传入肝, 肝受其邪, 肝火过旺, 外传于眼, 证见头低眼闭,眼泡肿胀,睛生翳障, 眵盛难睁等。治疗时可以泻心火为主, 清肝火为辅。 ❷根据相生规律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四种。即滋水养木法, 是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肝阴不足、肝阳偏亢等证; 培土生金法, 是通过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 主要运用于脾胃虚弱, 不能充养肺脏而表现肺脾虚弱, 或主要由于肺气虚而引起肺脾两虚之证; 益火补土法, 是通过温壮肾阳而补助脾阳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肾阳脾阳两虚或部分以脾阳不振为主的病证; 金水相生法, 是滋养肺肾阴虚的方法, 主要运用于肺肾阴虚证。 ❸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基本原则是抑强扶弱。抑强, 用于相克太过, 如肝疏泄太过而犯胃克脾, 可导致肝脾不和、肝气犯胃等证。治疗以抑强为主, 采取抑肝、平肝等法。土湿太过, 非但不受木克反而克木。如脾胃为湿热或寒湿所困,壅滞气机,影响肝的条达疏畅,治疗也当以抑强为主, 重在治脾。扶弱, 用于相克不及或扶助被克被侮的一方。如肾水本应制心火, 使水火相济而心肾功能正常; 若肾阴虚不制心火,即为相克不及,治疗当以滋助肾阴为主, 兼清泻心火。 ❹根据相克规律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四种。即抑木扶土法,是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健脾等治疗肝旺脾虚等证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培土制水法,是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治疗水湿停聚等证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是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方法,主要运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泻火补水法,是泻心火、滋肾水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现代研究 一些学者从控制论和信息论两个主要方面分别对五行学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倾向性地认为,控制论、信息论同五行学说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以作为研究五行学说实质的一条途径。 在五行归类与同构理论关系的研究方面,通过实验和分析,认为五行学说取类比象的方法,同生物控制论的同构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以类比原则建立起来的同构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动物体与外界环境相一致的整体观,并在取类比象的原则下,进一步演绎,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五行生克制化的研究方面,通过五行生克是动态信息、五行的多路多级控制、五行的因果程序指令、五行的状态变换是闭合变换、五行生克中的反馈原理等的探索和分析,认为五行学说的自动调节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它是闭合转换和具有反馈机制,构成一个闭环的自动调节系统。所以,可以把五行看成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模型的雏型。 关于五行学说与信息论关系的研究,认为五行归类是信息感知的结果,五行生克制化是信息利用的体现。一些学者并据以提出了以下初步意见:❶五行归类是以木为中心,对已知的自然界和动物体的一些关联性自然信息予以同位联系,又进一步推衍归纳出某些新的信息,从而延长感官,消除认识上的不定性,使人们的认识状态由少变多。从而说明五行归类,主要是立足于信息的感知,反过来又对信息予以贮存和利用。 ❷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实质上是控制和反馈信号的流图。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系统,形成了一个复合的多回路、多通道的多级控制的动态平衡的自然调节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对我生克者不及或太过,多为我病的原因,而我所生克者太过或不及,又多为我传变的后果。通过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对信息的处理与控制后,在临证上就能迅速地根据病状所传递的信息,确定病因,预测传变,有效地进行防治,做到治中寓防, 防中寓治。 五行学说指五行在医学应用,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doctrine of five elements中国古代用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及其运动特性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和阴阳学说(见“阴阳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运用于传统医药学。为了说明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取类比象的方式,将机体内脏、组织器官以及自然界的季节、气、色、味等内容分属于五行之下(见表)。然后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生克制化的规律说明生理、病理等变化。所谓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此相生,循环不已。所谓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此相克,往复无穷。所谓生克制化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之间,互相制约。用生克规律可解释内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肝能制约脾,称木克土;脾能养肺,则称土生金。亦可用以说明病理和治疗,如肝病犯脾,采用抑肝扶脾的治法,称抑木扶土法;肾虚及肝,采用补肾养肝的治法,称为滋水涵木等。五行学说虽然说明了五脏之间的某些关系,以及一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方法,但它将自然界一切与机体的脏器、组织划分简单地归为五数,并用五行规律说明机体各方面的复杂有机联系,这就难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结合临床,具体分析,灵活掌握,不宜作为死板的公式套用。 五行归类表
五行学说 153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概括事物的属性,用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和辨证论治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该学说对人体和自然界,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之中。凡具有生发、柔和等特性者,均称之为“木”;阳热、上炎者为“火”;长养、变化者为土;清肃、坚劲者为金;寒润、下行者为水。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相生,相克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即互相孳生和助长;相克,即互相制约和克制。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中医五脏属性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学说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关系,肝病传脾,是木乘土;脾病及肝,是土侮木;肝病及心,是母病及子;肝病及肾,是子病及母。利用五行学说的内脏生克关系拟制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 ☚ 阴阳学说 脏腑学说 ☛ 五行学说古代哲学思想之一。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主要应用于:1.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如火性温热,其势炎上,心推动着血液循行全身,心之阳气的盛衰可表现在肢体的寒温上,故心属火。在此基础上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和五官等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及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如“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2.以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来分析研究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相互关系及病理状态下的相互影响:如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即肾精滋养着肝血;反之若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又称作“水不涵木”。3.指导诊断及治疗: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则提示为肝病;肾虚及肝,则用滋水涵木法治疗等。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的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它以朴素的系统观点观察一切,把世界和万物看作是有统一结构的整体。它力图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属性来概括自然事物,以统计和取象比类等方法将诸种自然物归纳为五大类,通过说明它们之间的稳定联系,证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共同的功能结构,这种共同的功能结构就是五行。 ☚ 历代医家对阴阳学说之研究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为五行,以五者属性和相互资生、制约的复杂关系来归类、演绎、解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和事物变化者谓之五行学说。藏医移植中医的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辨证论治。五行学说主要应用于脉诊学,其他方面藏医多用五源学说。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末,从中医编译而成的《月王药诊》中移植过来,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有详细的阐述并有所发展。 ☚ 五源学说 胚胎学 ☛ 五行学说wu xing xue shuo【医学】theory of the five elelments 五行学说wǔ xíng xué shuōtheory offive elements;doctrine of five elements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