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经八穴
在十二经脉中,有八穴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称为交经八穴或流注八穴,首见于金元时期针灸学家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据说“乃少室隐者所传也。”得之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但在《针经指南》并未载明八穴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到明代徐凤《针灸大全》才加以明确,并称为八脉交会穴。所谓“交经”、“交会”,可能古人认为是脉气的交融会通,并非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循行路线上的交会。
在交经八穴中,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四穴都归属阳经,其会合部位主要是头面、耳目、颈项、肩胛部;公孙、内关、列缺、照海四穴都归属阴经,其会合部位主要是胸腹和咽喉部。临床上,大凡上述会合部位的病证,均可择取相应的交经八穴主治,列表如下:
交经八穴主治表
穴 名 | 主 治 病 证 |
公 孙(通 冲 脉) | 心、胸、胃病 |
内 关(通 阴 维) |
后 溪(通 督 脉) | 目、耳、颈项、肩、脊病 |
申 脉(通 阳 蹻) |
足临泣(通 带 脉) | 目、耳、颊、颈、肩病 |
外 关(通 阳 维) |
列 缺(通 任 脉) | 肺、咽喉、胸膈病 |
照 海(通 阴 维) |
交经八穴如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之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临床选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