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京兆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京兆尹

京兆尹

官名。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改右内史置。分原右内史东半部为其辖区,治所在长安 (今西安市西北),与左冯翊、右扶风共治京城,合称三辅。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官名改称太守。西魏、后周及隋仍改称京兆尹,成为京师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主爵   左冯翊 ☛

京兆尹

官名,秦置内史官,掌治京师。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掌治长安、新丰等十二县。时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京师三辅。唐代设雍州牧,以亲王领之。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以原雍州长史为京兆尹。民国初,建都北京,沿清代顺天府尹之制,设京兆尹,直隶于大总统,地位仅次于省长,高于道尹。

京兆尹jīng zhāo yǐn

〖名词〗
古官名。唐时为治理京兆府政务的行政长官(1)。《梓人传》:其后,京兆尹将饰官府,余往过焉。——那以后,京兆尹要修建官府,我经过那里。

京兆尹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以右内史改置,区划等级相当于郡。因辖区系国都及其附近,特示尊崇,故长官和辖区不称太守和郡,而称尹。官署设在长安城,故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三国魏改名京兆郡。

京兆尹

京兆尹

官名。汉代置。初为政区名。国都所在地称京兆尹。取其京,为上为大; 兆,众多众数; 尹,公正之意。《前汉书·百官公卿表》: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 (公元前155年) 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 更名京兆尹。(张宴曰: 地绝高曰京。左传曰: 莫之与京,10亿曰兆。尹,正也。师古曰: 京,大也。兆者众数,言大众所在,故云京兆也) 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有都水、铁官两长、丞。” 《地理志》: “京兆尹: 〔故秦内史。高帝元年 (公元前206年) 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复为内内。武帝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 分为右内史。大初元年,更为京兆尹〕。元始二年 (公元2年) 户195702,口682468。县12: 长安、新丰、船司空、蓝田、华阴、郑、湖、下邽、南陵、奉明、霸陵、杜陵。”

☚ 京牧   京兆大尹 ☛

京兆尹

官名、政区名。秦置内史,综理京师事。汉武帝改右内史为京兆尹,辖12县,长官谓京兆尹。三国魏辖区称京兆郡,官称太守。西魏至隋官复称尹。唐改雍州为京兆府,因常以亲王任州牧,故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民国初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改府尹为京兆尹。

京兆尹

京兆尹

官名。在汉代亦为政区名。本为秦的内史地。秦亡,项羽封司马颀为塞王都栎阳。该地区属于塞国。汉高帝元年(公元206年)灭塞国,设置渭南郡, 九年合并原属秦内史辖区的渭南、河上、中地三郡,复为内史,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即分右内史东半部为辖区置京兆尹。京,意即大;兆,意即众;首都为大众所聚,故称“京兆”。尹意即治,古官名,在此为政区名,治所在汉长安城,辖首都长安迤东秦岭以北,渭河以南12县,其中湖县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境。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官名改称“太守”。西魏、周、隋辖区仍称郡,改“太守”为尹。唐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常以亲王领雍州牧,而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并增置少尹,以理府事。宋仍为京兆府,是陕西路治,后为永兴军路治。金为京兆府路治,元初亦称京兆府, 元至元十六年 (公元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为西安府,历清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废西安府为长安县。

☚ 雍州   京兆 ☛

京兆尹jīng zhào yǐn

官名,西汉置,,俸中二千石,掌治京师,特奉朝请。周称内史,秦、汉因之,武帝建元六年分置左右内史,太初元年又改右内史名京兆尹,有两丞。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都水、铁官两长丞。京兆府在长安城内尚冠前街路东故中尉府。中兴后都洛阳,改河南郡为尹,因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只减其俸。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三辅黄图》。其后,十六国前秦后秦置,北朝西魏、北周置;隋沿置。唐开元元年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为首都行政长官。

京兆尹

官名。京畿地方行政长官。汉代始置,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由右内史改为此称,职掌如郡太守,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都水、铁官两长丞。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东汉迁都洛阳,设河南尹为京师地区长官,京兆等三辅长官仍设长安地区,但改秩为二千石。十六国时前、后秦,北朝西魏亦置。北周初一度改为京兆郡守,明帝时复旧。隋京兆郡长官亦称尹。唐开元元年(713)以雍州长史为此职,主京师行政,下设少尹二人。


京兆尹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三国魏改置为郡。北周复为尹。隋开皇三年 (583年)废。

京兆尹

❶官名,汉代政区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分原右内史东半部为其辖区。长官亦名京兆尹,秩中二千石(一说二千石),职掌相当于郡太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陕西西安),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有十二县。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都水、铁官两长丞。三国魏时辖区改称京兆郡,官名改称太守。西魏、北周、隋辖区仍称郡,改太守为尹。唐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往往以亲王领雍州牧,而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并增置少尹,以理府事。辛亥革命后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改府尹为京兆尹,国民党统治时期废。
❷清代划京城周围二十余县为独立行政区,不受直隶省管辖,称为顺天府,设府尹一人为行政长官。民国初年沿用。1914年10月4日公布《京兆尹官制》,改顺天府为京兆,府尹改称京兆尹,由内务总长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任命。

京兆尹

官名,在汉代亦为政区名。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以原右内史东半部为辖区,相当于一郡,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辖境约当今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其地位高于太守,秩中二千石,与九卿同,并得参与朝议。佐官有丞,属官除与诸郡相同者外,属于畿辅特制者有长安市、厨二令丞、都水、铁官二长丞。因京师多勋臣贵戚,号称难治。据《汉书·张敞传》载,历任京兆尹,“久者不过二、三年,近者数月一岁辄毁伤失名,以罪过罢。”东汉迁都洛阳,因三辅为陵庙所在,仍存其名,但减其秩为二千石。三国魏改称京兆郡,官名改称太守。西魏、北周与隋复都长安,仍称京兆郡,惟改太守为尹。唐亦都长安,置雍州牧以为京师长官,往往由亲王遥领,而以长史执掌政务。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以雍州长史为京兆尹,并增置少尹佐理府事。北洋政府时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顺天府尹改称京兆尹,国民党政府时期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3 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