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口迁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renkou qianyi

指人口居住位置的空间变更。是人类社会固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种族间的混合和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从人口迁移的动力分,有自愿移民和强迫性移民,如中国古代的充军,欧洲新教徒迁往美洲,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都属强迫性移民。从人口迁移的范围划分,有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两种类型。前者包括人口的地区间流动和城乡迁移。后者则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和国际难民等类型。永久性移民指移民因种种理由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改变了自己的国籍或成为侨民。如15世纪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就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永久性的国际移民。国际难民是指因战争、灾祸或其他政治原因离开他们拥有国籍的国家,并且声明不愿再受原国家保护的流离失所者,是国际移民的一种特殊方式。外籍工人是一种短期的非永久性的国际人口迁移,一般只涉及劳动力,不涉及他们的家属,他们被称为外籍劳工或客籍工人,他们根据合同在侨居国工作数年,然后返回祖国。从人口迁移的时间划分,有古代移民和现代移民两种类型。
历史上的主要移民浪潮有: 早期希腊、罗马在地中海沿岸的大移民;公元350~450年因匈奴人入侵欧洲引起的民族大迁移; 公元七世纪伴随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出现的阿拉伯人向北非和西亚南部的大迁移; 公元13世纪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向中近东、南亚和中国南部迁移;14世纪因奥斯曼帝国兴起出现的阿拉伯人向北非、西亚、中欧、东欧的迁移。近代的国际移民是伴随欧洲国家海外殖民开始的。主要的移民路线有三条:
❶欧洲人迁往美洲。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14~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线的开辟,推动了欧洲人向美洲迁移。到达新大陆的移民除殖民者外,一部分是资本原始积累时间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一部分是受政治和宗教迫害在欧洲无法立足的人。开始到中美和南部美洲的主要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后来是英国人和法国人。18世纪后50年从欧洲移往美洲的约100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是英国人。19世纪和20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移民高潮,从1906~1939年,欧洲共向外移民5000多万。向外移民与资本主义发展早迟有关。最早移民的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20世纪移民国家扩展到东欧和中欧。人们一般把移民较早的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丹麦、挪威、瑞典以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称为老移民国,而将南欧、东欧各国称为新移民国。欧洲殖民者用武力征服印第安人,掠夺美洲金银珠宝的同时,还以印第安人为奴隶,用磔刑、火刑、烙刑、屠杀等极其残酷的手段强迫他们在矿坑和种植园为他们卖命。殖民统治使印第安人人口大减,历年被屠杀的达1200~1500万。
❷非洲人迁往美洲。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被残杀。为弥补开发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在非洲展开残酷、野蛮的奴隶贸易罪恶活动。他们从欧洲携带一些工业品或工艺品前往非洲同当地的酋长交换奴隶,然后将奴隶运往美洲,出售给种植园和矿山,再从当地购买金银和各种土特产品,带回欧洲出售,形成“奴隶三角贸易”。奴隶贩子劫夺奴隶的手段是十分残酷的,每运一个奴隶到美洲约要有5个奴隶死在追捕和贩运过程中。在400年的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往美洲的奴隶大约为1200~3000万人,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一亿多。
❸中国人迁往东南亚。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因生计所迫,中国福建、广东等地的居民漂洋过海,冒死到东南亚谋生,还有不少人是在帝国主义分子诱骗下到海外充当劳工的。在这些移民中大多数陆续取得了旅居国的国籍,成为外籍华人,也有一些仍作为拥有我国国籍的华侨。有人估计我国在外移民大约为2400万人,其中90%以上在东南亚。
现代人口迁移在地域、性质、原因等方面都与历史时期的移民有所不同。人口迁移范围主要限制在国内,大多数的人口迁移是自发的; 国内移民以城乡迁移为主,国际移民主要为外籍工人和国际难民,少数为学有专长者。当代国际移民的主要路线有三条: 西亚、北非、印度人迁往中东石油富国,从事石油富国繁重的劳务; 南欧人迁往西欧和北欧,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不足;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学有专长者迁往北美洲追求更优厚的生活待遇。
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是: 由劳动力过剩、谋生困难的地区移向劳动力短缺、谋生容易的地区; 由生活条件艰苦的发展中国家迁向生活条件优越的发达国家;由社会动荡、生命无保障的地区迁往社会安定、生命有保障的地区。遵循以上规律,无论是有组织的移民还是自发的移民,移民的巩固率都是比较高的,反之,违背上述规律,将产生人口反向迁移。
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广泛影响,它不仅影响迁出国和迁入国的人口数量、地理分布和人口构成,而且对社会经济状况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有利于人种间的横向交流,为新的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其次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不同人群的混居,会造成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多方面的矛盾;再次人口迁移对有关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对输出国来说,它丧失了一部分人口,既有减轻人口负担的一面,又有减少劳动资源的一面。由于迁往它国的人口多是青壮年或有一技之长者,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常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外流人口会给人口迁出国带来大量侨汇。对移入国,一方面要增加必要的移民安置费和公共事业投资,但另一方面迁入人口可创造大量的财富。此外,移民在祖国渡过了成人前的消费期,可为迁入国节省一大笔教育培养费。

☚ 人口城乡构成   聚落地理学 ☛

人口迁移

见“人口学”中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人口在地理上的位置变更。主要形式为:游牧民族的迁徙活动;各个国家内部的移民垦殖活动;城市人口往返于居住地和劳动场所之间钟摆式移动;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移动;为消费、文化、娱乐、休息目的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国际间的移民活动、外籍工人迁移活动以及国际难民等。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人口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人口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它是人口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 (地域) 的一切流动现象,即不论人们出于何种动机和目的,定期或不定期,时间长或短,距离远或近,返回或不返回,暂时或永久居住于某地。它包括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人口移动现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生活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必需。历史地看,人口迁移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并且,越到近代,人口迁移的频率越高,规模越大,迁移过程也大大缩短。
人口迁移由于目的和动机不同、性质不同、迁移后居住时间不同、迁移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同等,可分为各种各样的迁移类型。根据迁移目的与动机可分为谋生求职型与非谋生求职型; 根据移民的就业性质可分为产业性移民 (如娱乐、休养、投亲靠友或政治避难、宗教避难等); 根据社会组织情况可分为自发性与计划性、有组织与无组织、自愿与强制性类型; 根据移居后居住时间长短可分为临时性、季节性、周期性与永久移民; 根据迁移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城乡流动型与区域间流动型。由于移民类型不同,移民后果及其所起作用也不同。但这些各种各样类型的迁移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为时间类型和空间类型总是互相交叉、互相包含的。国际上通常按地域范围将人口迁移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国际迁移分为永久性国际迁移与非永久性国际迁移两种。永久性国际迁移,迁移者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并改变国籍,或者成为当地的侨民。非永久性国际迁移,迁移者迁移的时间相对较短,是暂时的、不长期定居移入国的迁移行为。国内迁移则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迁居到国内另一个地区,并有迁出户口的迁移过程。居留时间各国规定不一,有的国家定为三个月,有的定为半年或一年,我国则以转移正式户口为准。
人口迁移受一系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❶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一定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人们定居的自然基础和物质前提。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由自然条件不良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移往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去定居。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性质对人口迁移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制约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原始的自然因素,而是经过人类劳动、利用和改造过的自然因素。
❸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经常起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分布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和流量。
❹政治、军事 (战争) 和宗教等,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民族斗争、宗教斗争等都曾经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带来一系列后果:
❶人口迁移导致人口的再分布。使迁出地人才外流青壮劳动力减少,老弱病残人数相对增多,人口趋向老化; 迁入地人口汇集,青壮劳动力增多,老弱病残人数相对减少,人口趋向年青化。因此,必然给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❷移民多是经过一定技术培训和文化科学教育的人,这等于把原先花费的必要教育与培训经费送给迁入地。对于迁入地来说,虽在初期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 (如安置费、公共事业费等),但所得的直接和间接利益、近期和远期利益却要大得多。
❸人口迁移加强了人种基因的交流,为各民族的融合与新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提高各民族的人口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各民族混杂,迁入国的民族矛盾也比较尖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人口迁移,从而对人口重新进行合理布局,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因为人口、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技术构成相适应; 人口的分布必须与生产力的布局相适应; 人口分布必须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有利于保持良性的生态平衡。除国内迁移外,还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向国外短期移民,既发场国际主义精神,支援他国建设,又可换取一部分外汇收入,并且可减轻国内人口压力,扩大就业面。

☚ 人口变动   人口转变 ☛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1950年至1966年,全省人口迁移可分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与港澳台及国外之间的人口迁移极少,可以不计)。(1)省际迁移。17年中,有12年是净迁出,5年是净迁入。净迁出、净迁入相抵,实际净迁出人口372万人,平均每年净迁出21.9万人。17年中前后迁移趋势是很不相同的。1950——1957年即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净迁出时期,但年均净迁出量较小,仅4.25万人。1958——1966年,即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再加1966年,9年净迁出353万人,净迁出量显著增高,平均每年净迁出39.2万人。省际人口迁移的数量具有较大的起伏性。1960年、1964年净迁出都在百万以上,而1961年则表现为净迁入61万。山东移民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移入量最多的是东北三省,其中黑龙江省居首位。迁移类型大致包括有组织的移民、自发移民、工人干部的调动以及军人的迁移。(2)省内迁移。省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城镇与乡村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三大类型。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迁移,由农村向城镇迁移的量大于由城镇向农村的迁移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7年城镇净迁入80万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工业、交通、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事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量比较大;仅1956年就有30万人。1958年因全民所有制单位大量招工,有13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三年困难时期又有大批人口由城镇返回农村,1961——1963年仅全民所有制系统由城镇迁往农村的人口就达200万人。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迁移主要是工作调动、家属随迁、投亲靠友、录取和分配学生等。乡村和乡村之间的迁移主要是婚迁。

☚ 1964年人口普查   人口密度 ☛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亦称“人口移动”。人口为某种目的和动机而在地理上的位置变更。主要形式有: 游牧民族的迁徙活动; 各国内部移民的垦植活动; 城市人口在市区范围的移动; 消费、文化、娱乐、休息等生活方式需求移动; 以及国际间移民活动,外籍工人迁移活动、国际难民流动等。

☚ 人口再生产类型   城乡人口比例 ☛

人口迁移

population migra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2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