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建筑生态系统
立足于人居环境中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建筑生态系统。人居建筑生态系统的建立包括水系统生态,生物及多样性,能源生态,土地和景观生态,废弃物的处置,生态建筑和生态建材,交通生态,人类生态和生态管理产业生态等多面的要素。
目前,人居建筑生态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生态建设过程:
❶空间生态。生态人居建设的空间关系是多维空间系统的整合,在思考定位建筑、景观几何立体空间结构关系的同时,还应该综合分析在时空关系上具有多变性的蓝色水空间、植物绿色空间、生物活动空间与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
❷过程生态。生态人居的建设是人居环境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生态建设,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管理、再建设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循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则。
❸功能生态。生态人居建设中必须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界可以提供和基本具备的生态功能。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在自然生态功能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再利用人工生态功能技术予以补充。有机的利用自然生态功能和实施人工生态功能技术是生态人居建设中的综合方法与具体措施。
❹工程生态。生态人居建设离不开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目前许多生态工程技术仍然受技术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制约,不同的生态人居建设项目所需要应用的生态工程技术要求也不同,在技术经济相对合理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的实施相关的生态工程技术是建设好生态人居环境的关键。
❺管理生态。管理是生态人居建设的系统保障,管理和服务应该一体化。生态人居建设过程是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在完善生态人居建设技术硬件系统的同时,管理和服务的软件和信息系统必须匹配。管理生态是生态人居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保障体系。
生态人居的建设要在原则遵循城市基本建设规划和常规建筑规范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相关的生态系统的建设。不同的生态人居建设对应的生态指标体系均有差异,通常可将生态指标分为三部分: 生态建设指标、生态资源指标、生态功能指标。
❶生态建设指标。对不同的生态人居建设项目有着不同的对应指标。包括: 可渗透土地比率>45%,建筑用地生态功能恢复率>50%。
❷生态资源指标。包括: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率≥10%,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100%,分质供水100%,中水回用率≥10%,综合降低城市供水消耗≥30%,综合降低能源消耗≥60%,建筑围护节能≥30%,自然通风≥90%,其他节能 (节能灯具变频电器、重力流等) ≥10%,3R材料使用率≥4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65%,垃圾收集、分类、处置率100%。
❸生态功能指标。包括: 室内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一级空气质量标准,室内平均空气流速<0.15米/秒,道路照明15-20LX,全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0.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浓度<1800毫克/立方米,悬浮颗粒物浓度<0.06毫克/立方米,室内噪声值白天≤35分贝; 夜晚≤30分贝,区内地表水体水质量达到GB所规定的3级标准,住区室外环境噪声值白天≤50分贝; 夜晚≤40分贝,住宅日照满足GB50180-93要求,室内照明白天自然采光,夜晚节能灯,土壤环境质量达到GB15618-1995二级标准,甲醛浓度<0.12毫克/立方米,心理保健医生比例: 5名/每一万居民。此外,还规定了一些无具体数值的指标,主要有活水覆盖率,绿地覆盖率,公共活动空间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人均蓝色空间,人均公共活动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