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卖寄领求乞之女案
本案发生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山东省有民孙李氏以求乞度日。同乡张人生、刘郑氏各因外出求乞,将媳女小暖姐、小喜姐托付给孙李氏寄领求乞。李孙氏因贫难以度日,就与张五桂等人商定,将小暖姐、小喜姐价卖与人为婢。案件发生后,该抚以“例”无明文规定,请刑部查办。刑部查:拐卖子女之例,重在“诱取”二字。“诱取”即设计引出。按“例”规定应判绞罪。虽然子女与财物、牲畜不同,但价卖之时是先行受寄,并非设计诱出,其情节与使用、处理受寄物没有差别。使用、处理受寄财物既然以“准盗窃”论减等定罪,那么受寄子女转卖之案,如仍依照“诱拐”之例判以绞监候,就显得情轻法重;如酌减判以流罪,与“和诱为首之案”相比较,又觉得实属轻纵。细心斟核定,应将孙李氏依照“诱子女被诱之人不知情拟绞监候例”量减,判该犯“极边足四千里充军”。据此判决,立为新“例”,以后类似案情俱照此判决。本案律例本无规定,刑部详细分析案情,并比照成案,推定出较为合理的判决,创立一则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