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伏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干旱 干旱亢 阳(阳旱;时~) 暵(干暵)天旱 ☚ 水灾 旱灾 ☛ 伏旱drought in hot season,drought in dog days三伏天的干旱。三伏出现的日期每年不固定,整个三伏变动范围为7月12日至8月27日,此时适值中国盛夏,故伏旱也称夏旱。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结束,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高温酷暑,若遇持续多日无雨,即出现伏旱。中国伏旱显著的地区大致在110°E以东,25°~32°N之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常出现37~38℃,甚至40℃以上的高温。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造成棉花蕾铃大量脱落,影响南方早稻和中稻的正常灌浆和晚稻的移栽成活。 伏旱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重要天气气候现象。为梅雨结束后突然进入的炎阳高挂的干热时期。雨量少,蒸发大,土壤和作物发生干旱。因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致。 伏旱 伏旱伏旱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夏季中的重要天气气候现象。在这种天气下,空气湿度大,阳光灼热,白天最高气温常上升到35°以上,因而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夜间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又常有云,地面辐射降温很慢,大热天最低气温在28—30℃以上,使人闷热难熬,不能人睡。伏旱期间的闷热对人们工作、学习、劳动都不利,大热之年往往有老弱者中暑死亡; 干旱则威胁着正在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的正常发育,以致造成减产。如果以伏旱较明显的长沙、南昌和浙江金华三站的平均情况代表伏旱地区,那么,这里5、6月份春雨梅雨期的气候和7、8月份伏旱期的气候是明显不同的。春雨梅雨期平均每天只有5小时左右日照,而伏旱季节每天平均有9小时日照;5、6月的月平均降水量多达240—260毫米,但伏旱季节的月平均降水量仅95—120毫米; 5、6月份20厘米口径的蒸发皿实测月蒸发量只有125—175毫米,而7、8月的月蒸发量却高达225—280毫米。此外,月平均气温也随着梅雨结束而猛升,例如长沙、南昌和金华三站6月平均气温为25.6℃,而7月即高达29.5℃。 ☚ 季风雨 昼雨和夜雨 ☛ 伏旱summer drough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