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热病证名。泛指热邪深伏于体内的发热病证。出《素问·本病论》。《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伏热,章虚谷引申为伏邪。《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 “温热郁于气分为伏热,郁于血分为伏火,通称伏邪……凡用清凉方法,必先辨其为伏热,为伏火。热属气分,为虚而无形。如盛夏酷暑炎蒸,虽挥汗淋漓,一遇凉风而即解,故人身之热,气清即退。至其清热之法,首用辛凉继用轻清者,所以清肃气分之浮热也。终用甘寒者,所以清滋气分之燥热也。”参见发热、风温、暑温等条。 伏热❶指伏于体内而待机致病的热邪。 ❷温病中的一种伏邪。《温热经纬》: “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 伏热fú rè《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新汲水(26)。病证名。泛指热邪伏于体内而致病。《素问遗篇·本病论》:“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❶伏热而致的一般病症。如天时干旱少雨,感受邪热之气,伏而不发,发病时即见烦热,咽干,口渴引饮等内热症状。 ❷指温病中的一种伏邪。《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叶氏所称伏热,章虚谷引申为伏邪。 伏热fúrè泛指热邪伏于体内而致病。出《素问·遗篇》。 ❶伏热而致的一般病症。如天干旱少雨, 感受邪热之气, 伏而不发, 发病时即见烦热、咽干、口渴引饮等内热症状。 ❷指温病中的一种伏邪。《温热经纬》:“若因外邪先受, 引动在里伏热, 必先辛凉以解新邪, 继进苦寒以清里热。” 叶氏所称伏热, 章虚谷引申为伏邪。 伏热fú rèlatent heat; incubative he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