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会同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会同馆huì tóng guǎn明代设置的招待各国使者的馆舍。 会同馆 会同馆官署名。掌管接待引见各国和国内各少数民族使者之事务。元代始置,后历代相沿。 ☚ 梯航 汤 ☛ 会同馆元、明、清三代为接待来访少数民族官员和外国使节而设的机关。承袭隋、唐、宋代“四方馆”而来,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始设。隶属于礼部,馆内事务由礼部尚书兼管。主要职责为陪伴、迎送来访人员,充当翻译,点视贡品及商议互市有关问题等等。明弘治五年(1492年)改为由礼部主客司主事(一人)处理馆内事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与回译馆合并,更名为“会同四译馆”,其职能基本未变。 会同馆元、明、清三代所设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及外国使节的机关。元至元十三年(1276)因袭隋、唐、宋代“四方馆”而设。隶属礼部,由礼部尚书兼领馆事。专事翻译、陪伴、迎送、点视贡物及在馆互市等事宜。明弘治五年(1492)改以礼部主客司主事一员提举馆事。清乾隆十三年(1748)与四译馆合并,更名“会同四译馆”,以礼部郎中带鸿胪寺少卿衔兼摄馆事,三年更换一次。下设大使(掌馆舍)、序班(掌教译字生)、通事、经承等官。总司在京之食宿招待及传习语文翻译等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 会同馆 会同馆元官署名。掌接待与引见边地诸族官员及外国使者。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始置,属礼部。 ☚ 宣政院 别失八里局 ☛ 会同馆 126 会同馆官署名。为元、明、清三代朝廷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及外国使臣的机关。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始设,取代前朝的四方馆。掌通译、伴送、点视贡物及在馆内互市等事。由礼部尚书主馆事。明弘治五年(1492)以礼部主客司主事一员提督馆事。清乾隆十三年(1748)将四译馆并入,更名为“会同四译馆”,以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提督馆务。部属有大使、序班、通事等官。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废除。 ☚ 钦差大臣 理藩院 ☛ 会同馆 会同馆官署名。元代置。掌接待番蛮来朝官员。《元史·百官志》: “会同馆,秩从四品。掌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至元十三年 (公元1276年) 始置。二十五年罢之。二十九年复置。元贞元年 (公元1295年) 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1员,正三品; 大使2员,从四品; 副使2员,从六品。提控案牍1员,掌书4人,蒙古必阇赤1人,典给官8人。其属有收支诸物库,秩从九品。大使1员,副使1员。” ☚ 会子局 会福院 ☛ 会同馆 会同馆明代设在京师掌驿传的机构。有“天下首驿”之称。《明会要》: “自京师达于四方, 设有驿传, 在京曰会同馆。”初置于南京。永乐(1403—1424)初, 改设于北京。正统年间(1436—1449)定南北二馆, 北馆六所, 在北京; 南馆三所, 在南京。有大使一员、副使二员, 总辖馆务。以副使中的一员, 分管南馆。弘治时(1488—1505)添设礼部主客司主事一人, 专事提督。凡各地王府公差进奏人员、西北各国使臣, 以及云贵等地少数民族土官番人, 在北馆安置。朝鲜、日本、安南(越南)等国使臣, 在南馆安置。南北馆均备有马、驴, 供应食宿。 ☚ 蜡烛寺 驿传道 ☛ 会同馆元、明、清三朝主管接待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之机构。元至元九年(1272) (一说十三年,1276,误)十月置。前身为唐四方馆。初时置时废,不常设。元贞元年(1295),定以礼部尚书兼领馆事后,遂成定制。馆内除设主事1员外,尚有大使2员,提控案牍1员,掌书4员,蒙古必阇赤1员,典给官8员。凡边疆各民族、外国使臣进京朝觐、纳贡等之迎护、宴赉、点视贡物、寝食、贸易诸事,皆为所辖。明兴,因元制。曾先后置南、北2馆。南馆为洪武初年所设,位于南京。北馆建于永乐初年,位于北京。北京馆置房6所,南京馆置房3所。额设馆夫400名,专供饭食。凡贡使到京,初由主客司员外郎主事轮流赴馆中点视方物,照护出入。使回,则仍回部视事。弘治五年(1492),以往来贡使日众,定设提督会同馆主事1员,专治其事(一说正统后馆设大使1员,副使2员)。西域、北方、云贵诸地各族贡使前来,多安置于北馆;朝鲜、日本、安南等国使臣前来,多安置于南馆。馆额设马171匹,驴137头,以供役使。清初,该馆原为独立机构,归礼部管辖,主客司满、汉主事各1员提督,馆内大使于各省杂职内推举。顺治十四年(1657),定以员外郎品级通事1人管理馆印,不久废。乾隆十三年(1748),以四译馆庶务渐少,并入之,更名“会同四译馆”,隶礼部,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主其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裁。它是一个集民族、外交事务于一体的重要办事机构。 会同馆元、明、清三代朝廷接待外国使臣和国内少数民族官员的官署。至元十三年(1276)始置,掌接待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以礼部尚书领馆事。明弘治五年(1492)礼部增设主客司一人提督会同馆事。清初沿明制,乾隆十三年,与四译馆合并,更名会同四译馆,以礼部郎中一人兼鸿胪寺少卿衔提督馆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 会同馆官署名。(1)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始置,属礼部。秩从四品,掌接待与引见国内少数民族官员与外国使者。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罢废,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复置。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以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遂为定制。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一人,正三品;大使二人,从四品;副使二人,从六品;提控案牍一人,掌书四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典给官八人。下辖收支诸物库,秩从九品,有大使、副使各一人。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礼部增设主客清吏司主事一人提督会同馆。清顺治初即于礼部置会同馆,以主客清吏司满、汉主事各一人提督馆事。十四年(公元1657年)设员外郎品级通事一人,掌会同馆印,不久省。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定会同馆设监督、大使各一人,并有序班等员。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四译馆并入,改称会同四译馆,见该条。(2)明清京师邮传机关,属兵部。《明史·职官一》: “凡邮传,在京师日会同馆,在外曰驿,曰递运所,皆以符验关卷行之。”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清沿置,掌京师驿传事务,俗称“皇华驿”。以兵部侍郎一人主管,称为“管理馆所侍郎”,任期一年,下设满、汉监督各一人,由兵部尚书在司员内选任,任期亦为一年。并有额设员外郎(也是书吏)二人,有额定车马人数,以备传递公文等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