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拳
流传在新晃、通道、芷江3个侗族自治县。据传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从外地到侗乡来避难的一个武士,病倒在侗寨“鼓楼”里,受侗族青年杨文先的照料护理痊愈后,武士为报答杨文先的救护之恩,故将武艺传给杨。杨文先根据侗寨坡高路窄、山多林密的特点,将拳术加以改进提高,形成侗拳。此拳讲究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身、腰、腿”。要求先“以心使身”,然后才能 “身从其心”,强调以意识领先,以蓄精气,精气足则力大,力大则神武。以腰为主宰,根基于脚,发于腿,形于手。意识、动作、呼吸连贯一体。特点是近身短打,发劲猛,擅长手桥功夫,少脚法,转身灵活,四面出击;步型走“田”字型和 “凶”字形; 拳路紧凑,能在一张二米见方的桌上演练套路。练功方法有: 拳面(锋)功、指掌功、桩功、腰腹功、排打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