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依样葫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依样葫芦

依样葫芦

比喻模仿前人,缺乏创造。宋魏泰《东轩录》卷一:“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葫芦耳,何宣力之有?”陶穀乃作诗道:“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清叶燮《原诗》:“惟有明末造,诸称诗者,专以依傍临摹为事,不能得古人之兴会神理,句剽字窃,依样葫芦,如小儿学语,徒有喔咿,声音虽似,都无成说,令人哕而却走耳。”

☚ 知人论世   金声玉振 ☛

依样葫芦

 丁不四为了在史小翠面前挣面子,打败石破天。他将自己的功夫教给了石破天,想让石破天将学过的招数忘了,拆解稍有错误,便中自己毒手。但偏偏石破天记性极好,丁不四只教过一遍,他便牢牢记住。两人直拆了数十招,他招式中仍无破绽。《侠客行》中这样写道:
 丁不四打醒了精神,传授石破天拳掌,这股全力以赴的兢兢业业之意,竟丝毫不亚于当年数度和那老妇真刀真枪的拼斗。又教了数十招,天色将明,丁不四渐感焦躁,突然拳法一变,使出一招先前教过的“渴马奔泉”,连拳带人,猛地扑将过去。
 石破天叫道:“次序不对了!”丁不四道:“有什么次序不次序的?只要是教过你的便行。”石破天倒也没忘他曾教过用“粉蝶翻飞”来拆解,当即依式纵身闪开。丁不四心想:“我只需将你逼下江去,就算是赢了。小翠再要说嘴,也已无用。”踏上一步,一招“横扫千军”,双臂猛扫过去。石破天仍是依式使招“和风细雨”,避开了对方狂暴的攻势,但这步一退,左足已踏上了船舷。
 丁不四大喜,喝道:“下去吧!”一招“钟鼓齐鸣”,双拳环击,攻他左右太阳穴。依照丁不四所授的功夫,石破天该当退后一步,再以“春云乍展”化开来掌,可是此刻身后已无退路,一步后退,便踏入了江中。情急之下难以多想,生平学得最熟的只是丁当教的那两招,也不理会用得上用不上,一闪身,已穿到了丁不四背后,右手以“虎爪手”抓住他“灵台穴”,左手以“玉女拈针”拿住他“悬枢穴”,双手一拿实,强劲内力陡然发出。
 丁不四大叫一声,坐倒在舱板之上。
 其实石破天内力再强,凭他只学几天的擒拿手法,又如何能拿得住丁不四这等高手?只因丁不四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认定石破天必以“春云乍展”来解自己这招“钟鼓齐鸣”,而要使“春云乍展”,非退后一步而摔入江中不可。他若和另一个高手比武,自会设想对方能有种种拆解之法,拆解之后跟着便有诸般厉害后着,自是四面八方都防到了,决不能被对手闪到自己后心而拿住了要穴。但他和石破天拆解了百余招,对方招招都是一板一眼,全然依准了自己所授的法门而发,心下对他既无半分提防之意,又全没想到这浑小子居然会突然变招,所用的招数却纯熟无比,出手如风,待要挡避,已然不及,竟着了他的道儿。偏生石破天的内力十分厉害,劲透要穴,以丁不四修为之高,竟也抵敌不住。
 丁不四不愿认输,史小翠让石破天不管丁不四什么招数,他都照样搬来,只是掌中带内力和丁不四过招。
 丁不四“哼”的一声,大声道:“大粽子,这招‘逆水行舟’要打过来啦!那是我教过你的,可别忘了。”说着双膝微屈,身子便矮了下去,左掌自下而上地挥出。
 石破天听他说“逆水行舟”,心下已有预备,也是双膝微屈,左掌自下而上地挥出。
 丁不四喝道:“错了!不是这样拆法。”一句话没说完,眼见石破天右掌即将和自己左掌相碰,心下一凛:“这小子内力甚强,只怕犹在我之上。若跟他比拼内力,那可没什么味道。”当即收回左掌,右掌推了出去,那一招叫做“奇峰突起”。石破天心中记着那老妇的话,跟着也使一招“奇峰突起”,掌中已带了三分内劲。丁不四陡觉对方掌力陡强,手掌未到,掌风已然扑面而来。心下微感惊讶,立即变招。
 石破天凝视丁不四的招式,见他如何出掌,便跟着依样葫芦。这么一来,不须记忆如何拆解,只是依样学样,心思全用以凝聚内力,果然掌底生风,打出的掌力越来越强。
 丁不四却有了极大的顾忌,处处要防到对手手掌和自己手掌相碰,生怕一黏上手之后,硬碰硬地比拼内力,好几次捉到石破天的破绽,总是眼见他照式施为,便不得不收掌变招。他自成名以来,江湖上的名家高手会过不知多少,却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对手,不论自己出什么招式,对方总是照抄。倘若对方是个成名人物,如此打法自是迹近无赖,当下便可立斥其非。但偏偏石破天是个徒具内力、不会武功之人,讲明只用自己所授的招式来跟自己对打,这般学了个十足十,原是名正言顺之举。他心下焦躁,不住咒骂,却始终奈何石破天不得。
 这般拆了五六十招,石破天渐渐摸到运使内力的法门,每一拳、每一掌打将出去,劲力愈来愈大,船头上呼呼风响,便如疾风大至一般。
 丁不四不敢丝毫怠慢,只有全力相抗,心道:“这小子到底是什么邪门?莫非他有意装傻藏奸,其实却是个身负绝顶武功的高手?”再拆数招,觉得要避开对方来掌越来越难,幸好石破天一味模仿自己的招数,倒也不必费心去提防他出其不意的攻击。
 又斗数招,丁不四双掌转了几个弧形,斜斜拍出,这一招叫做“或左或右”。掌力击左还是击右,要看当时情景而定,心头暗喜:“臭小子,这一次你可不能照抄了吧?你怎知我掌力从哪一个方向袭来?”果然石破天见这一招难以仿效,问道:“你是攻左还是攻右?”丁不四一声狂笑,喝道:“你倒猜猜看!”两只手掌不住颤动。石破天心下惊怕,只得提起双掌,同时向丁不四掌上按去。他不知对方掌力来自何方,唯有左右同时运劲。
 丁不四见他双掌一齐按到,不由得大惊,暗想傻小子把这招虚中套实、实中套虚的巧招使得笨拙无比。“或左或右”变成了“亦左亦右”,两掌齐重,令此招妙处全失。但这么一来,自己非和他比拼内力不可,霎时间额头冒汗,危急中灵机一动,双掌倏地上举,掌力向天上送去。这一招叫做“天王托塔”,原是对付敌人飞身而起、凌空下击而用。石破天此时并非自空下搏,这招本来全然用不上。但石破天每一招都学对方而施,眼见丁不四忽出这招“天王托塔”,不明其中道理,便也双掌上举,呼的一声,向上拍出。
 两人四掌对着天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
 丁不四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石破天见对方敌意已去,跟着纵声而笑。阿绣斜倚在舱门木柱上,见此情景,也是嫣然微笑。
 丁不四的招数还有“夜叉探海”、“天马行空”等。

依样葫芦

借指模仿,没有新意。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刻碑》: “如其人不能书,胸无成见,则又恐其依样葫芦,形同木偶,是与石工木匠雕刻花文何异哉。”
○ 依样画葫芦

依样葫芦

依:依照。比喻照样子模仿,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侄女既不认得,又不知从何下笔,只好依样葫芦,细细临写。” 清·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 “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茅盾文集·十卷·大题小解》:“至于蠢笨懒惰的学徒,只知画依样的葫芦,并无争取方法的自尊心,那就一直是在 ‘摹仿’,三年满师之后,……恐怕一点也不会动手。”

依样葫芦yī yàng hú lú

见“依样画葫芦”。

依样葫芦

(同)如法炮制

依样葫芦

照着样子画葫芦。比喻做事一味机械模仿,缺乏创新。原作“依样画葫芦”。北宋初年,陶谷任翰林院学士时,曾托人向宋太祖引荐,希望自己得到提升。有人在宋太祖面前夸赞陶谷,说他在翰林院出了不少力。没想到宋太祖淡淡一笑说:“那些翰林们起草文告都是依样画葫芦,不过是抄抄前人的旧本罢了,还能出多少力呢?”陶谷听到后写了一首诗聊以自慰:“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见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

依样葫芦

依样葫芦

比喻照样子单纯模仿,做出来的东西缺乏创造性。

☚ 压不住台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起来 ☛
模仿

模仿

仿(仿像;仿模;摹仿) 拟(拟则;摸拟;棿拟;摹拟;摩拟;攀拟;准拟) 写(写放;宪写) 偩放 比(比况) 依傍(~之作) 像类 裁模 规模 规摹 法象 模敩 摹效 摹勒 陶铸 依模照样
仿照,模仿:髣髴
模仿、效法:步武(~前人)
模仿其状:拟象
模仿其法度:拟则
模仿行事或实行:仿行
照着样子模仿:照猫画虎 看猫画虎 比猫画虎
人云亦云,机械模仿:鹦鹉学舌 鹦鹉学语
因袭、模仿现成的格式:套(套用;~公式;生搬硬~)
用手势比画摹仿:比仿
暗中观察并效法模仿:窥伺效慕
单纯模仿,不加改变:依样葫芦 照样葫芦 葫芦依样 葫芦照样 依样画葫芦
生硬地模仿:生吞(~活剥)
刻板地模仿:板学
机械模仿,毫无创见:比葫画瓢 比葫芦画瓢
 墨守成规,一味模仿:体规画圆
 在书法上一味模仿古人,毫无创见:右军习气
追随模仿:追仿 枝附影从
追忆摹仿:追摹
因袭摹仿:袭仿
竭力模仿:酷拟 心慕手追
盲目模仿,效果很坏:东施效颦 东施捧心 西颦东效 颦效西施 捧心效颦
盲目模仿,弄巧成拙:效矉 学嚬 效颦学步
模仿得不伦不类:画虎类犬
模仿不成,弄得不伦不类:画虎不成
模仿不到家,弄得不伦不类:画虎刻鹄 画虎类狗 画虎成狗 画虎类犬 画龙刻鹄
摹仿他人不成,反而失去原有的技能:邯郸学步 邯郸学行 效步邯郸 学步邯郸 失步邯郸 寿陵葡匐 寿陵失步 寿陵学步
刻意模仿,重形不重实:描头画脚
刻意雕琢,从形式上追求模仿:画头画脚
刻意模仿而不能神似:婢作夫人 婢学夫人
善于模仿而缺乏独创:唐临晋帖
完全按原样摹仿:照模照样
拙劣的模仿:捧心
错误地模仿:枉辔学步
(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模仿)

另见:依据 式样 做法 学习 做事 动作 抄袭

☚ 模仿   模仿人、物 ☛

依样葫芦yī yàng hú lú

见 “依样画葫芦”。

依样葫芦

《辞源》源云:宋·魏泰《东轩笔录·一》:“(陶)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革制,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亦见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四》·释文莹《续湘山野录》。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案也。”
按,此语他型,河南版《汉语成语大词典》补逸云:也作“比葫画瓢”。清·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书》:“规植矩,比葫画瓢。”

依样葫芦yī yànɡ hú lú

比喻照样模仿,毫无创新。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八回:“却说咸丰帝闻贵妃言,就~,拟定旨意,寄与叶名琛。”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近义〕比葫画瓢 照猫画虎 如法炮制
〔反义〕别出心裁 独辟蹊径 匠心独运
〔辨析〕“依样葫芦”“比葫画瓢”“照猫画虎”指模仿现成的样子,“如法炮制”强调仿效现成的方法。

依样葫芦yī yàng hú lú

如法炮制
ru fa pao zhi
【依样葫芦】 意谓单纯模仿,没有创新。源出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引陶谷诗:“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如法炮制】 依照老法炮制中药。比喻照已有的样子或常用的方法去做。炮制,用炒、烘等方法将药材制成中药。
﹝例﹞ 林婉如道:“侄女立意原想读书,无奈父亲最怕教书烦心,只买一本字帖,教俺学字。侄女既不认得,又不知从何下笔,只好依样葫芦,细细临写。(清·李汝珍:《镜花缘》) 然而我所谓“学”,并不是说我写小说之前先找出一些优秀作品仔细地研究分析,看它们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结尾又怎样写,还有写景怎样,写人物怎样,……于是做好笔记,记在心头,然后如法炮制。我并没有这样“学”过。(巴金:《谈我的短篇小说》) 用的是《陶渊明集》,如法泡制,那两句是:“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详了一会,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依样葫芦yīyàng-húlu

“依样画葫芦”的缩略。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一味模仿照搬,没有创新,不能独立有所作为。

依样葫芦yī yànɡ hú lú

“依样画葫芦”之省。比喻模仿或照搬,没有创新。

依样葫芦yīyàng-húlu

见“照葫芦画瓢”。钱钟书《管锥编·毛诗正义》:“绘画雕塑不能按照诗文比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0: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