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停滞膨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停滞膨胀

停滞膨胀tingzhi pengzhang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的一种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现象。简译“滞胀”。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指经济停滞,即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的零度增长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较高的失业率。另一方面是物价水平急剧上涨,持久的通货膨胀率。两种经济现象同时并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lation)两词合起来构成滞胀(stagflation)这一新概念。
滞胀并非是千篇一律的一种形式,而是有起有落、有张有弛波浪式地发展的,根据它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
❶高停滞与高膨胀并存的严重的滞胀形式,这种严重的经济停滞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并发症,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冲击和破坏最大。
❷停滞与膨胀此消彼长交替进行的中间性滞胀形式。有时停滞上涨膨胀缓和,有时停滞缓和膨胀紧张。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紧缩和经济宽松政策交替实施的结果。
❸缓和的停滞与缓和的膨胀同时并存的缓和性滞胀形式。往往是在经济危机过后经济回升阶段出现的局面。上述各种形式只表明滞胀在不同时期严重程度有差别,但却始终存在。
滞胀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存在的。以往在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阶段,与生产紧缩失业剧增相伴随的是物价暴跌;当经济进入高涨繁荣阶段时,失业减少经济增长物价上涨回升。滞与胀是相互排斥的,在再生产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会同时并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的反危机措施,通过扩张性财政和金融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企图减缓经济危机的冲击。其结果一方面每次危机都没有充分实现,生产过剩与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在国家干预下日益积累起来得不到发泄, 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经济停滞;另一方面长期的财政货币的膨胀政策,大量的财政赤字和信用危机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进入70年代后,被压抑了多年的社会基本矛盾,终于以变异形态呈现在西方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停滞膨胀并存的局面。它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的办法,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反而会促进这些矛盾的深入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复杂化、尖锐化。

☚ 超级市场   资本主义总危机 ☛

停滞膨胀

简译滞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来概括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现象的术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延缓经济危机和刺激生产,都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财政货币政策,在赤字财政下欠债发行累计额不断升高,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大,造成持续通货膨胀。六十年代末以前,通货胀膨率及失业率还较低,周期性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不长,生产下降幅度较小。到了七十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停滞膨胀”时期。主要表现是生产大量缩减、失业猛增的同时,物价持续上涨。这成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化的一个新的特征。
滞胀现象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严重的失业与通货膨胀,进退两难。要延缓危机、减少失业,就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这必然造成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使物价急剧上涨;要缓和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又必然引起失业大量增加。它同时表明,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调节”经济的办法,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各种矛盾,反而促进了这些矛盾的发展,并使帝国主义时期现阶段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严重化。

停滞膨胀

经济衰退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状态,亦称滞胀。根据菲利浦斯曲线,在经济周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采用膨胀性政策刺激生产,减少失业。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 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停滞膨胀使西方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

停滞膨胀

停滞膨胀stagflation

经济衰退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状态,亦称滞胀。根据菲利浦斯曲线,在经济周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采用膨胀性政策刺激生产,减少失业。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停滞膨胀使西方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

☚ 通货膨胀预期   通货膨胀会计 ☛
停滞膨胀

停滞膨胀Stagflation

简称“滞胀” ,亦称“膨胀性衰退”。指经济衰退、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过去,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衰退时期,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一般会普遍下跌; 而在繁荣时期则失业减少,生产增加,物价上涨。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经济哀退、生产停滞、失业增加与通货膨胀同时发生,即 “停滞膨胀” 现象。

☚ 加速原理   滞胀 ☛
停滞膨胀

停滞膨胀stagflation

亦称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状态,即当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低于潜在水平时通货膨胀却处于难以消除和持续的状态。传统的经济理论把通货膨胀归因于过度的货币供给或过度的需求超过了可以获得的供给,从而使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然而,停滞膨胀这一现象却表现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期时,价格水平却仍然呈上升状态。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许多解释停滞膨胀这一现象的理论。主要有预期理论、惰性理论和成本推进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分析假定实际工资与就业需求存在反向关系,并接受工资和物价向下刚性这一经验事实。同时,又把预期概念纳入停滞膨胀理论中。认为,当经济收缩时,工人和公司一般都怀疑总需求的收缩状态会是普遍的、持久的,因而延迟工资和物价的向下调整。在工资和物价向下调整受阻的情况下,市场难以出清并重新恢复均衡。因此,只要这种比较乐观而且不合理性的预期持续下去,物价水平和失业率就会持续上升,以至出现停滞膨胀。
惰性理论是把各种牢固的膨胀预期因素与制造业价格对短期需求变动的迟滞反应结合起来。认为,在制造业中,操纵价格是市场条件的重要特征; 工人和雇主在持续的就业关系、长期的销售额和增长方面所分享的长期利益,要比适应短期的需求变化更为重要。这种看法导致采取以在单位生产成本上加价为基础的价格战略。因而,当需求疲软时,价格也会因成本上升而向上移动。由于工资和价格与长期相适应,膨胀的加速就会助长工资和价格上升的预期。因此,对需求反应的迟滞和膨胀预期的增长,就会导致在经济利用率仍低于其潜在水平时通货膨胀呈持续上升状态。
成本推进论认为,工会强有力的作用使工资成本提高,而在对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工资成本的增长就会转变成较高的价格。当供给方面的其它因素例如石油价格上涨加剧通货膨胀时,这些因素会促使工人寻求较高水平的工资。反过来,这又助长了工资与物价的螺旋上升。由于成本上升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下降,因此成本推进就成为产生停滞膨胀的重要原因。

☚ 紧缩缺口   充分就业 ☛
停滞膨胀

停滞膨胀

简称“滞胀”。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停滞 (或低速增长) 交织并存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和萧条阶段,一般失业增加、物价下跌,经济繁荣阶段,失业减少、物价上涨。而自70年代初开始,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普遍陷入“高通货膨胀和失业一起出现”的困境。在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滞胀”现象更加突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和信用扩张政策,导致通货膨胀日趋恶化。80年代初以来,英美等国改行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紧缩银根,通货膨胀基本制止,“滞胀”现象有所缓和,但经济增长仍很缓慢,高失业、高财政赤字仍困扰各发达国家。

☚ 国家采购   资本主义国有化 ☛
000096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5 2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