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农村市场
绵阳自古就是川西北的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货畅其流,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新中国成立前虽然经济落后,但在1949年时的绵阳专区已有商业、服务业等店铺3 000余家、摊贩2 900余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 165万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市场发育逐步成熟。近年来,广辟综合农贸市场,扩大了农副产品上市贸易量。建立了绵阳市粮油批发、自选市场,以主要农产品产地为中心建设若干专业市场,如安县的生漆专业市场、三台县的麦冬专业市场、盐亭县的家禽专业市场。技术市场业已形成,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还开辟了小商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和劳务市场。1990年,全市城乡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77 451个,从业人员10.4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43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44.5倍;城乡集市409个,其中城市集市41个,农村集市368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7.37亿元,其中城市集市贸易成交额2.02亿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5.35亿元。在城乡集市中,有工业品、农副产品和其它专业市场27个。
六、农村市场
内江市由于地理和交通两个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即是四川省内的重要商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深度开发和多种经营的大规模发展,集市贸易由城市向农村集镇逐步转移。早在50年代,内江农村就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集贸市场。60年代以后,农村集贸市场逐步萎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商品生产大规模兴起,一大批集贸市场重新建立,远远超过50年代的数量和规模。
80年代以来,经历了几次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除原有集贸市场更加巩固和发展外,一批专业市场相继建立。至1990年各区、县和农村区所在地以及30%以上的乡镇,都建立了功能比较完备、设施比较健全的综合农贸市场;全市比较大型的专业市场近30个。
产品市场,除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综合农贸市场、集市贸易和专业市场外,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育已初见端倪。以区、县为中心建设期货市场、批发市场、大型综合市场,以主要农产品产地为中心建设专业市场,以农村集镇为中心建设集贸市场的构想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