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禽场机械化poultry farm mechanization采用机械、器具和相应控制装置饲养家禽的过程。机械化养禽能有效地提高饲养人员的劳动生产率, 改善劳动条件, 充分发挥家禽的生产能力, 节约土地和禽舍面积, 节省饲料, 并有利于实现工厂化生产。 养禽场机械化一般有五个方面:一是家禽孵化的机械化自动化,如验蛋、码盘、倒盘孵化、出雏、雌雄鉴别等;二是禽舍环境控制机械化自动化,如通风、采暖、降温、除尘、光照等;三是饲养管理机械化自动化,如喂饲、供水、集蛋、清粪、抓禽、围栏等;四是蛋品分级包装机械化,如蛋品的清洁检验、称重、装盒、打印等;五是禽粪加工处理机械化,如破碎、烘干、包装等。对于养禽联营公司或规模较大的综合养禽场,除了上述的机械化生产外,还应包括饲料加工、屠宰和禽产品加工机械化。 按机械化程度和组织管理的不同,养禽场有半机械化、机械化和工厂化三种。养禽场半机械化系指部分作业尚需手工劳动,只是由于采用了一定的设备,而使劳动强度有所减轻,它常与传统的禽舍或禽圈相结合。机械化是指养禽的全部作业基本上都以机械并辅以控制装置来完成,禽舍可以是敞开式、半敞开式或密闭式。工厂化则是将孵化、育雏直到商品禽或蛋的生产全过程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禽舍为密闭式,并进行全面的环境控制,从而实现全年均衡生产。 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家禽的国家,早在周朝末年,农家就已广泛饲养家禽。最早出现的养禽场机械是孵化机,它问世于1881年。随后相继出现了散养家禽的喂食、供水等机具。1935年有了鸡的笼养技术和较为完善的鸡的笼养设备。机械化养鸡的雏形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在50年代中期养鸡机械化就日臻完善,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机械化养鸡场。中国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养鸡起始于50年代末,直至7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所发展,并相继在20余个大中城市兴建了一批机械化、半机械化养鸡场。其中规模最大的产蛋鸡存栏达20万只,肉鸡年出栏40万只,形成了中国机械化养禽的主体。1978年以后,养禽专业户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为中国的养禽机械化奠定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饲养工艺 有平养和笼养两种。平养是家禽在舍内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多被用来饲养肉用仔鸡、种鸡、青年鸡、水禽、火鸡等(见家禽平养系统)。笼养则是把家禽限定在较小空间的禽笼内,多被用来饲养产蛋鸡、雏鸡、肉鸽等(见家禽笼养系统)。 现状与水平 当今世界养禽业的生产能力,按人平均每人每年可获禽蛋约6.6千克,禽肉约6.4千克。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如荷兰,按人平均的禽蛋产量为46千克;美国按人平均的禽肉产量是33千克(1984年)。1987年中国按人平均禽蛋约2.8千克,禽肉约1.6千克。 在养禽业发达的国家,养禽场的饲养规模已逐渐增大,世界最大饲养场: 产蛋鸡存栏约400万只,肉鸡存栏约1 000万只。中国的最大规模机械化蛋鸡场总装鸡容量75万只,其中产蛋鸡50万只,年产蛋6 000吨。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世界上先进的机械化养鸡场每人最高可饲养6万只产蛋鸡或年提供10万~20万只肉鸡。单位家禽产品所需工时的先进指标是: 每生产100千克鸡蛋约需0.88个工时,生产100千克肉鸡胴体约需0.66个工时。中国20万只规模的蛋鸡场,在手工捡蛋的条件下,每人可饲养2万只产蛋鸡。 发展趋势 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和提高禽产品产量。使作业环节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化,如进行定时限量喂饲,禽舍小气候的自动控制和微型计算机控制等等;推广应用机械化抓禽技术和设备;广泛采用隔热性能优良的组合式金属禽舍;进一步开发肉鸡、水禽的笼养机械化;不断更新饲养机械和禽产品加工机械的材料和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