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史history of bee-keeping中国养蜂的历史悠久,大约在2300年左右。 招养阶段 中国的养蜂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发展很早。郭璞在注《蜜蜂赋》中描述了蜜蜂的生态习性,指出蜜蜂性喜林中作窠,蜂房结构致密,重叠并向阳开启,以利保温和充分利用阳光。对观察蜜蜂营窠和生活于窠中的活动情形也十分细致和全面,将蜂王地位,群蜂分工以及严明的纪律分述十分精确。至于蜂王选择蜂及蜂窠和酿蜜等的描述也十分生动。 中国饲养蜜蜂最初的方法,是收取土蜂(即野蜂)进行驯养。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九记载:“收取土蜂,则人以桶聚蜂,每年一取。”方法为“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蜡涂内外令遍”。“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益渐,遂持器归”。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郑缉之《永嘉地记》(约420~479)还记载了家中人“以蜜涂桶”和“举群悉之”的收蜂方法。 唐代谈及养蜂的诗文很多。如“凿石养蜂休买蜜”,描写山区养蜂情形;“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指出收蜜的最佳时节。《四时纂要》指出“六月开蜜”,这时正是蜜源植物最茂盛,蜜蜂采花酿蜜最多,也是收蜜最忙季节。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相蜂,黑色,不能采花。”反映了人们对不同蜂种特性的认识。同书又有“蜂窠成式修竹里,私第果园数亩”的记载,说明养蜂业已从山地向丘陵和平原地带发展。 家养阶段 宋元时期,中国养蜂业及其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农桑辑要》记述养蜂技术颇为详细。如:制作蜂箱则以盖小房或编荆囤两头泥封,开一二小孔使通出入。另开一小门,时时开,常扫常净,不令他物所侵。关于蜂王选择和分窠,该书指出“春月蜂成,有数个蜂王,当审多少,壮与不壮,若可分窠,止留蜂王两个,其余摘去。如不分,除旧蜂王外,其余摘去”。同时,还明确指出“当年蜂窠不宜割蜜”。其目的是当年新蜂窠、蜜少,不利蜜蜂生长繁育。 宋代王禹偁《小畜集·记蜂》对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养蜂的若干关键技术有精到的论述。指出:“蜂之分也,或如团如罂,或铺地如扇,拥其王而去,则溃乱不可向迩。”因此控制分群是养蜂技术关键。至于取蜜多寡对蜂群影响就更加突出了。“凡取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则蜂惰而不作。”该书又指出蜂王“其色青苍,大于常蜂、无毒,失其王则蜂群溃乱”。宋罗愿的《尔雅翼》认为工蜂采水是酿蜜泌蜡的必需,因此需“春三月供水不致渴损”。 元代在蜂群管理上经验丰富且又有实践意义。如刘基《郁离子》卷上记载:“蜂舍污秽不治,燥湿不调,蜂孔启闭无节,出入障碍和防狐窃、鸟惊。” 同书又介绍了“灵丘丈人”的养蜂法:“昔者丈人养蜂也,园有庐,庐有守。刳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𤸈,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坐有方,牖有乡。五五为伍,一人司之。视其生息,调其喧寒。筑其构架,时其墐发,蕃则从之析之,寡则与之裒之,不使有二王也。去其蛛、蟊、蚍蜉。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溃。其取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这里所总结的蜜蜂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直到现在仍在养蜂业上起着重要作用。 明代的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无重要突破,但在蜂箱放置上出现了立体式排列养蜂。明方以智《物理小识》主张“箱宜数层,向南壁间暖,喜顺恶逆,以左置右则盛,诸箱立架皆顺向稍下”。立体式排列蜂箱其优点是占地少,易管理,采光也好,比起前代的平地式排列具有科学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养蜂者的工作服,如徐光启《农政全书》载:“用纱帛蒙头及身上截或皮套五指尤妙。”这是原始的面网和指套,用以防蜂蜇,保护养蜂人。 明代的家庭养蜂比元代更为普遍,从官府到百姓人家,养蜂取蜜已形成风尚。因而在南方出现养蜂数十群的专业户和专业蜂场。据《江宁府志》和《明兴记》称“村民也,唯养蜂十三窠,每年割蜜自赡耳”。《处州府志》记有养蜂人,“张梦庚,松阳人,其人养蜂数十柜”。此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蜜列为医药上品。同时还指出“蜜蜂嗅花则以须代鼻”。对于雨水,蜜源植物与蜜蜂及其蜜的产量、质量的影响总结发现,“当年雨水调顺、花木茂盛、收蜜必多,反之收蜜则少。槐花蜜尤佳”。《农政全书》同样记载了用气候预测当年蜜产量丰歉的方法。 清代,养蜂技术无大的发展,只是在总结养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分蜂—招收—留蜜—镇蜂—防护—割蜜—藏蜜—炼蜡的技术。博物学家郝懿行的《蜂衙小记》成为养蜂专书,指出15则养蜂经验,但并无多大改进,仍为前代人的经验总结。蒲松龄在《农桑经》中指出了“门户静清,来往不繁,经营不勤”,则是蜂的分群的预兆和芒种前后当为收蜂的最好时机。这些也无疑地促进了养蜂业的发展并日趋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