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疳病证名。疳疾的一种证型。 ❶疳疾发病的新久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证治准绳·幼科》: “疳之新者为热疳,面黄脸赤,骨热盗汗,鼻干口臭,唇焦烦渴,心躁惊悸,情意不乐;若疳之久者为冷疳,目肿腹胀,便利不定,泻粪肥腻或似油珠,烦渴黄疸。热疳病多在外,冷疳病多在内,又有冷热二证交互,非新非久,不内外因者。治冷疳木香丸(木香、青黛、槟榔、肉豆蔻、麝香、续随子、虾蟆): 治热疳胡黄连丸 (胡黄连、黄连、朱砂)。” ❷《证治准绳》引《庄氏家传小儿二十四候·第一候》: “泻脓血,日渐瘦,是冷热疳。” 冷热疳病名。指冷疳(瘦冷疳)和热疳(肥热疳)。以疳证出现冷象或热象以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冷疳者,多为久病之疳,多在体内,表现为虚证,面黑目肿,四肢无力,小便多清。热疳者,多为新病之疳,多在体表,表现为五心烦热、鼻下赤烂、头疮湿痒、口渴喜饮、尿黄、往来潮热等。 冷热疳lěnɡrèɡān病名。指热疳(又名肥热疳) 和冷疳(又名瘦冷疳)。通常以疳之新久和证候表现偏于外(体表)、偏于热或偏于内(脏腑)、偏于寒鉴别。疳之新者为热疳, 疳之久者为冷疳。《幼科证治准绳》:“热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烂, 头疮湿痒, 五心烦热, 掀衣气粗, 渴引冷水, 烦躁卧地,肚热脚冷, 潮热往来, 皆热疳也。冷疳病多在内。利色无常, 其沫青白, 肢体软弱, 目肿面黧; 又一证躁渴卧地, 似有热状, 惟饮食不进, 滑泄无已, 亦冷疳也……然热者,虚中之热; 冷者, 虚中之冷。治热(疳) 不可妄表过凉, 治冷(疳) 不可峻温骤补。”热疳用黄连丸( 《幼科准绳》: 黄连、花粉、乌梅肉、杏仁、石莲子, 牛胆汁浸糊丸),冷疳用益黄散加减。 冷热疳lěng rè gāncold-heat malnutr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