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气候变化
需要人类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通过碳汇的形式将温室气体转移。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1800年以来的200年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30%。由于温室气体呈急剧增长趋势,导致65万年以来大气成分的剧烈变化,因此,国际减缓行动十分紧迫。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
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政府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 “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的经济发展方式。
❷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问题,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2006—2010年)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并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❸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2005年颁布 《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电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分摊的政策,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评价与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年发电量4829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2006年、2007年两年平均新增装机2600万千瓦,年均增长12%。风电规模成倍增长,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五位,其中2006年、2007年新增装机305万千瓦,年均增长148%。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1.1亿平方米,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核电装机906万千瓦,比2006年增长30.5%。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7年的69.4%,水电、风电和核电的比重由4%提高到7.2%。可再生能源总利用量约为2.2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
❹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等法律法规,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近期目标、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并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❺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中国在减少农业和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国1200个县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推广以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发展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建立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避免草场退化。
❻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投资,平均每年植树造林400万公顷。国家积极动员适龄公民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15.4亿株。
❼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2006年颁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2007年制定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在 “十一五” 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